作為工業大省,廣東如何堅持制造業當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構筑產業新優勢?
廣東擴大制度型開放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廣東自貿試驗區不斷擴大對港澳服務業開放,落地全國首家港澳獨資或控股的銀行、證券、基金機構;實現港澳建筑師、工程師等24類專業人士備案即可執業;累計入駐港澳資企業2.6萬家,實際利用港澳資509億美元,占廣東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的九成以上,成為全國港澳投資首選地。
廣東“001號”是如何誕生的?中外聯營與此前的粵港澳聯營有何區別?將為揚帆出海的中國企業帶來哪些利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分別專訪了廣東知恒(前海)律師事務所管理委員會主任蘭才明、美國司萊博律師事務所中國區執行主任龔恩來。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統計局副局長李秉勛表示:“合作區統計調查方式方法創新成果豐富,涉澳統計方式更加多元,琴澳統計規則銜接取得階段性進展,琴澳統計合作進一步深化。”
截至今年6月,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已在粵港澳大灣區完成超過50個行業,共計1319個項目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了大灣區制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其中,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是生產力局的重點關注對象。
2014年,澳門大學師生從占地僅0.05平方公里的氹仔校區遷入橫琴校園,澳大面積擴大至1.09平方公里,相當于澳門面積的三十分之一,不再是“有校無園”的“社區大學”。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澳門特區對澳大橫琴校園實施管轄。
由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帶領的團隊,一直躬耕于手性科學的探索。在藥物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他們會細致地觀察“左手”和“右手”不同作用的情況,以盡可能地提高藥物的純度和效用。
作為澳門人,蕭啟東2018年便已來到橫琴,在這里度過了一年時光。隨后,他前往珠海十字門和深圳,繼續自己的創業旅程。2020年,他創立了甡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甡物科技”),使用茶葉渣、桔梗、中草藥、酒糟、甘蔗渣等環保材料,制作可替代木材、塑膠或傳統紙制品的新產品。
何海明表示,“團進團出”政策有效促進琴澳兩地會展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參展商和旅客的參與熱情,進一步賦能“一會展兩地”創新模式走深走實,助力開展商貿交流,實現琴澳會展旅游資源的整合共享。
香港特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駐粵辦)主任蘇惠思接受南方網、粵學習客戶端《主任開麥》系列專訪時,展望了粵港雙方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新前景。
27年前,當回歸的鐘聲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響起時,林惠斌正在香港城市大學求學,在校園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他,或許未曾料到,自己未來會與內地、與廣州產生如此深刻的聯系……
香港、澳門、廣州……倪明選在粵港澳三地高校中都擔任過高級管理職位,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優勢和短板有著深入的觀察。他表示,自2021年6月獲委任為港科大(廣州)創校校長以來,“在粵港澳大灣區辦好一所新的大學”成了他的重要使命。
“澳門監造”“澳門監制”“澳門設計”標志轉眼已發布一個多月。作為第一批獲得“澳門監造”系列標志的企業之一,分子態(澳門)中藥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滋才深刻感受到了變化
梁惠敏表示,澳門特區政府正致力打造澳門成為“演藝之都”。去年,澳門特區政府及民間企業舉辦的大型演出超過2000項,各項藝文活動共超過1萬場次,參與人次接近2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