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葉桂平認為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之一,可以為大灣區的國際化和拓展葡語國家市場作一些貢獻,葡語國家的科研成果也可以通過澳門落地轉化,進而助力大灣區制造業升級。
2024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澳門大學也迎來了遷入橫琴島校園的十周年。在20倍于舊校園的新空間,澳門大學辦學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學生人數從8000余人增至約1.5萬人,擁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澳大排名第245位。
2015年他帶著澳門工商界的青年企業家到番禺考察青年雙創項目的過程中,在番禺創業的想法也逐漸成形。2018年,占地6000平方米的“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于廣州大學城落地,成為“澳門青年創新創業計劃”在廣東省內首個落地項目,為粵澳青年提供和創造了一個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的合作平臺。
何雪卿說,工聯總會積極發揮橋梁與紐帶的作用,不僅致力于提升職工的技能和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經濟轉型的需求,還通過一系列交流合作項目,引導澳門人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浪潮,走進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熱土。
從2010年項目開始籌備算起,他已經與深中通道共度了14年、近5000個日夜。如今,50歲的宋神友仍在深中通道繼續奮斗。宋神友介紹,自6月30日通車以來,深中通道承擔了當前珠江下游約四分之一的過江車流量,它已經深刻改變大灣區的交通格局。
回歸祖國25年,澳門社團從1700多個到目前近1.2萬個,呈井噴式發展態勢。剛過“不惑之年”的澳門街總是其中的“大咖”,在澳門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之首,接下來如何謀劃新時期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主要任務,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表示,將系統分析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研究提出廣東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主要任務,更好發揮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
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為抓手,帶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特色發展,助推農文旅融合,激活鄉村旅游,將廣東打造成為濱海旅游新高地、溫泉康養示范地、現代旅游消費引領地,實現旅游業全面提質升級。
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建斌表示:“我們將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激活流量,以用地‘指標池’統籌增量,以節地提質攻堅行動盤活存量,以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挖掘潛量,以塑造綠美自然生態空間提升質量,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省水利廳將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扎實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聚力實施“851”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健全實用管用的水利體制機制,以深化水利領域改革的實際成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中展現水利新作為。
姍桃絲女士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對橫琴的發展充滿信心,在我看來合作區將成為澳門年輕土生葡人未來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會是中葡深化合作的關鍵樞紐。”
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企業合作的積極推動者,周一平出席并見證了這一協議的簽署。他認為,“橫琴有望成為葡語系國家企業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為旅游、高新科技及貿易等領域合作帶來嶄新機遇。”
德國籍社長夏禮賢憑借其多年對橫琴的深入報道,對橫琴的蝶變與發展有著獨特的專業視角與敏銳洞察。近日,在接受記者的專訪時,夏禮賢社長坦言 :“橫琴的建設對澳門而言既是一項挑戰,也蘊藏著推動澳門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巨大機遇。”
“作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引擎,橫琴近年來一直在吸引來自全球的頂級公司入駐,吸引了許多國際商業人士前來洽談合作,進而增加了對住宿的需求。”近日,溫誠睿在受訪時表示,酒店行業以外,橫琴在多個領域的優勢也正日益顯現。
合作區金融發展局局長池騰輝透露,如今,隨著橫琴“金融30條”、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落地實施,合作區正著力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讓資金跨境流動更加便捷。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商事服務局局長吳創偉表示,近年來合作區創新了商事登記“跨境通辦、一地兩注”等服務舉措,吸引更多澳門投資者落地發展。
近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林飛鳴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將協同推進跨行業、跨領域的整體性改革,扎實推動全省交通運輸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奮力開創全省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當好先行者。
日前,新加坡衛生部部長、廣東—新加坡合作理事會新方聯合主席王乙康到訪廣東,出席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并赴廣州、深圳參觀考察,尋找合作新機遇。“新加坡與廣東的交往與時俱進,合作領域隨著兩國關系提升不斷拓展,合作層次持續提升,也契合彼此的發展需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