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游局統籌的粵港澳文化合作第二十二次會議當日在香港舉行。會議期間,粵港澳三地召開了合作小組會議、三方文化主管部門領導會議和大會,約130名來自粵港澳負責文化事宜的官員和組織代表出席,總結三地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過去一年的合作經驗,并商議了明年的多個合作項目。
6月5日,星展銀行2024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深圳舉行。龐華毅在致辭時表示,星展銀行一直是大灣區的重要參與者,積極整合、投資和實施區內的發展和增長策略。“我們的大灣區業務,也是得益于區內的基礎設施、流動性和連通性。”
自2023年4月18日正式運營至今,空港中心已發展一年有余。香港機場管理局航空貨運及后勤總經理(東莞)郭鴻寧一路見證著空港中心的變化。從這一項目提出設想,真正落地,再到現在,在他看來,空港中心有很多獨特之處。
蘇權科,曾擔任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19年。這個西北漢子,從黃土地的泥水塘里游向伶仃洋,從建造不到100米的鄉村小橋,到負責55公里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專訪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回顧過去5年,香港如何加強粵港合作,讓“東方之珠”閃耀世界。
廣深港高鐵自2018年9月23日全線通車,引領大灣區出行互動進入新模式。嚴百堅于2006年入職港鐵,最早是地鐵東鐵線的司機,2014年通過考核成為首批30位高鐵司機之一。
作為集團大灣區業務的掌舵人,蔡展思表示,未來集團也會緊跟國家戰略,研究如何盤活、整合集團在粵港澳三地的資源、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效能;同時也會探討對接大灣區與東盟的商業資源,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提升灣區的國際競爭力。
唐一瀚表示,珠三角城市毗鄰香港,深受香港文化的影響,這里的顧客對港式茶餐廳更為熟悉,也更易接受。再加上如今有了大灣區的概念,在這里發展既有先天優勢,也有更大的空間和潛力。
“橫琴封關(運行)以后,我們每次進口設備的稅收有可能就降一大截,這樣我們就有更多的錢用來做真正的實驗。”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代院長陳國凱教授表示。
來到深圳后,周達榮被派往福田區政府擔任副區長特別助理,主要職責是參與河套合作區的規劃建設,其中一項工作是負責招商引資,與副區長一起會見不同企業,了解他們的需求、解答他們的疑問,吸引他們在福田區落戶。
以金融合作為例,2023年12月公布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支持深化港深金融融合發展,包括鼓勵更多香港私人銀行、家族財富管理機構等在前海設立專營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開展跨境證券投資業務,以及開展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等。
2022年6月,中科宇航總部遷入廣州南沙,作為國內首個全產業鏈精益化、數字化、智慧化的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填補了粵港澳大灣區在運載火箭行業上的空白。
港科大(廣州)通過發展融合學科、開展原始創新和推動知識轉移,以培養尖端科技創新人才,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興產業培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