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華。南方日報記者 鐘志輝 攝
晚上7時,廣州珠江琶堤的夜生活開始熱鬧起來。在J10音樂餐吧,香港詞曲作家、音樂制作人林健華手捧吉他,在舞臺上自彈自唱,臺下觀眾一邊揮舞著手機閃光燈,一邊大聲跟唱。
陳奕迅的《與我常在》、莫文蔚的《忽然之間》、古巨基的《必殺技》、杜德偉的《情人》……大家都對林健華唱的這些歌曲耳熟能詳,但卻未必知道這些旋律都是出自他之手。
1995年在香港以Blackbox樂隊出道的林健華,從小就夢想著當一名唱作歌手。為此,他曾遠赴臺灣發展,回到香港后轉居幕后,開設了自己的音樂廠牌拾點音樂J10 Music,在創作歌曲之余還發掘歌手、培養創作人。
“我是跟隨音樂而走,哪里有更好的機遇,我就去哪里開拓、發展。”2013年,林健華從香港來到廣州定居。經過幾年的休整、觀望,2016年他開始回歸音樂演藝事業,代理了世界表演藝術錦標賽中國區賽事;2020年在珠江琶堤開設J10音樂娛樂工作室,繼續創作歌曲、培養藝人;2022年底打造了“港樂必殺技”IP并重返舞臺,在廣州、上海等地Livehouse演出。今年年中,他還將推出自己的全新單曲。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在大灣區發展有千百萬種可能。”《千百萬種可能》是林健華為大灣區創作的主題曲,也是他對大灣區最真實的感受與心聲。近年來,他還參與成立了粵港澳青年演藝創意聯盟、粵港澳青年藝術創新促進會等組織,致力于為大灣區音樂人創造機會、提供幫助,同時促進粵港澳文化交流。“希望有更多音樂人才匯聚大灣區,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我們一起共創大灣區流行音樂新未來。”
· 對話
打造經典流行曲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記者:你過往寫了很多經典動人的流行曲,有什么創作秘訣可以分享?
林健華:一首歌能爆紅,需要具備許多成功因素,包括要有符合時代審美的旋律,有切合社會所需的主題,有很走心的歌詞,一下子就能“抓住”聽眾的耳朵,也要歌手唱得好等。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我們為什么聽歌?可能是當時的情緒需要某一個旋律來幫助釋放。旋律很奧妙,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很講靈感。像我寫給陳奕迅的《與我常在》,這首歌的旋律就是做夢時產生的靈感。我很幸運,過往寫的很多歌曲都是歌手專輯里的第一主打歌,投入了最多的資源進行宣傳。如今,要打造一首經典的流行曲,同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要素。
記者:近年來你的不少歌曲被翻唱又紅起來,你有留意到嗎?
林健華:我有發現,有些是在電視綜藝節目里換了新的編曲,有些是在社交平臺被素人翻唱,我自己也很意外這些“老歌”再次翻紅。這也印證了一首歌曲只要具備流行的旋律、打動人心的歌詞等,是能經受時間檢驗的,無論是誰唱還是換編曲設計,只要用心,一樣能感動人。
我也發現,互聯網真的很有趣,在這個沒有門檻的平臺上,所有人都可以發布自己的作品。不需要靠專業的經紀人,很多普通人有了逆襲、實現音樂夢想的機會。當然,互聯網也充斥著許多良莠不齊的音樂作品,會搶奪大眾聽到優質歌曲的機會。但既然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你就要去理解它,然后思考如何融入這個市場,我還在不斷地摸索中。
“音樂+”有無限想象空間
記者:你當年為什么會決定從香港來到廣州定居、發展?
林健華:我從臺灣回到香港后,從臺前轉到幕后,每天埋頭苦干做音樂。2010年開始,我擔任香港唱片公司——金牌大風的大中華區音樂及藝人發展顧問,有機會經常來廣州、上海、北京,開始接觸內地市場。我發現內地市場對音樂文化、娛樂文化的需求非常大,有大量的資金、資源投入,從而帶來了很多發展機會。而當時,流行音樂在港臺地區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作為音樂人,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聽到,我意識到自己要盡快到內地這個更大的市場發展。2013年,我在香港的工作室租約期滿,于是就搬來廣州定居,開啟了人生新篇章。
記者:這10年,你在事業上有什么新嘗試?
林健華:其實剛來廣州的前幾年,我也是處于休息、調整的狀態,我覺得我需要生活、需要沉淀、需要學習這里的文化。我嘗試過投資餐廳、酒吧等,拓展了自己在這邊的社交圈。
直至2016年,我才重新回歸音樂演藝領域,開始嘗試很多不同于以往的工作。例如2022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我受邀策劃了“國風港潮,樂韻悠‘羊’”主題快閃活動,將經典港樂與國風民樂進行創新融合,打造了一場“快閃音樂歌舞劇”;那一年我還專門為大灣區創作了一首粵語主題曲《千百萬種可能》,表達了我在廣州生活的真實心聲。去年,線下演出市場蓬勃發展,我借助《必殺技》等港樂的翻紅,在廣州、上海等地舉辦了多場“港樂必殺技”音樂分享會。
我發現“音樂+”可以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可以與不同的項目相結合,有很豐富的創作題材、內容可以發揮,我也樂在其中,未來還會嘗試“音樂+文旅”。這兩年我更多地去參與公開演出,發現自己又重新愛上了在舞臺上的感覺,所以未來我會回歸幕前,把更多精力放到音樂創作上,今年將推出全新單曲。
希望更多藝術人才匯聚大灣區
記者:你對于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有什么感受?
林健華:我當年選擇在廣州定居時,還沒有“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但我當時已經看到在珠三角發展的優勢。這里和港澳地區的文化同根同源、語言相通,我們都是看TVB長大的,同樣看香港電影、聽香港流行樂,這一片區域的居民有文化共鳴,更易交心、交融。有了“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后,整個社會的活力更強了,經濟發展越發蓬勃,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項目、機會都更多了。
我也留意到,近年來香港樂壇涌現了很多有個性、有創意、有才華的新人,讓我覺得很驚喜。我為他們打氣鼓勁,希望他們繼續努力。做我們這一行,一定要堅持,多出好作品,一定能成功。再加上現在有大灣區這個大市場,也有很多合作的空間和平臺,大家融合發展,定會前途無限。
記者:你會如何幫助粵港澳三地音樂人才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林健華:2020年,我參與成立了粵港澳青年演藝創意聯盟,希望聯動大灣區相關演藝和創意專才力量,創造更多發展機會,促進粵港澳文化交流。聯盟成立以來,已經承辦過很多凝聚粵港澳同胞的活動。此外,我也參與成立了粵港澳青年藝術創新促進會,今年將逐步開展新項目,希望為有意在藝術領域發展的大灣區青年提供培訓、就業協助等,讓更多藝術人才匯聚大灣區、勇敢逐夢。
正如我創作的歌曲《千百萬種可能》中歌詞所唱:“走在大灣區,才會意識到,有千百萬種可能,夢想的家你會找到。”這是我的親身體會、真實心聲,也希望大家都能在這里實現自己的夢想。
(記者 曾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