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資訊 > 專題專欄 > 專欄 > 對話灣區

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黃國賢:藥物研發挑戰巨大,大灣區可實現優勢互補

2024年07月11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打開左右手細看,你會發現,兩只手互為鏡像,但無法完全重疊,這被稱為“手性”。

  在生命系統里,手性十分常見,比如蛋白、多糖、酶、核酸等都具有手性。而含手性的藥物,其“左手”和“右手”在體內也會出現不同的藥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由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帶領的團隊,一直躬耕于手性科學的探索。在藥物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他們會細致地觀察“左手”和“右手”不同作用的情況,以盡可能地提高藥物的純度和效用。

  時針撥回2010年底,香港理工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成立“手性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伙伴實驗室,并在2011年中正式開始運作。201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正名為“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實驗室”)。

  作為現任實驗室主任,黃國賢帶領團隊在化學合成、化學生物及藥物研發等領域進行了十余年的研發工作。這是一個漫長的征途,“從藥物研發到臨床使用,大概需要十多年時間。”黃國賢告訴我們。 

  不久的將來,香港首只自主研發的生物抗癌藥BCT-100有望在市場推出。BCT-100正是由理大與康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在實驗室階段共同研發,后經康達醫藥提交申請,并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臨床試驗申請的新藥。在采訪中,黃國賢表示該藥已經到達第三期臨床試驗,相信很快就可以在市場推出。

  在后疫情時代,各式病毒盛行,這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產生了哪些影響?就此,黃國賢向記者表示,目前新冠病毒已經變弱了很多,致命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新冠藥的研發并非最緊急的任務,抗癌藥與抗生素的研發仍將是實驗室的核心工作。

  藥物研發難在哪?

  在人類抗癌的漫長歲月里,成就寥寥,時至今日,癌細胞依然令人談之色變。 

  黃國賢并不認同這一說法,他稱,抗癌路雖難,但一路上也取得了許多進步,“癌癥病人難以100%復原,但病人的壽命有望延長、病人的生活質量可以提高。我對科學的進步保持樂觀的態度。”

  抗癌的難點之一在于抗藥性的產生。黃國賢舉了一個例子,“癌細胞有類似‘泵’的作用,將藥‘泵’走,慢慢產生抗藥性。”而實驗室的工作之一正是設計一種分子來塞住這個“泵”,從而降低癌細胞產生的抗藥性。

  關于實驗室的另一個重點方向——抗生素,重難點之一同樣是抗藥性。黃國賢稱,細菌很厲害,它們也會產生抗藥性,而且產生得很快。實驗室正致力于研發新的抗生素,希望用新的方法殺死這些細菌。

  新藥研發的過程不易,中間包含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最終在市場推出等多個步驟,挑戰重重。而這個過程也通常意味著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

  黃國賢介紹,在preclinical(臨床前)階段,需要投入的資金可能達到上百萬乃至上千萬元,若藥物在后期試驗中失敗,損失將是巨大的,甚至有的生物技術公司會因此倒閉。與此同時,藥物研發風險雖高但收獲也大,如果一種藥物最終取得成功,所取得的收益將是巨大的。 

  在2011年-2020年期間,該實驗室開展并完成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了超過9000萬港元和1500萬元科研經費。

  藥物研發所需的資金投入與有限的科研經費相比,缺口明顯巨大。為此,尋求企業與政府的資金扶持成為了必需。在這方面,香港特區政府給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發表2024年至2025年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時明確,去年《財政預算案》預留100億港元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發展,將動用當中的60億港元,資助本地大學跟海內外機構合作,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促進相關的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并引進全球創科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來港。

  各方支持下,該實驗室在成立至今的十余年時間里,取得了諸多碩果,包括參與研發香港首四種由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出 "研究性新藥" 申請的新藥品,幫助病人抗癌。同時,實驗室亦致力于開發新型分子技術,以支持藥物研發。

  前文提及的香港首只自主研發的生物抗癌藥BCT-100更是實驗室成員梁潤松教授的一大功績。我們了解到,該藥物主要針對精氨酸營養缺陷型癌癥,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黑色素瘤、肝癌、前列腺癌等,目前該藥物的相關臨床試驗效果亦令人鼓舞。

  黃國賢介紹,該藥物一開始用于肝癌治療,近年來該實驗室一直在優化,希望將這個藥應用到皮膚癌、乳癌等其他病癥中。目前該藥物已經到達第三期臨床實驗,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正式上市。

  人工智能+生命科學

  在實驗室里,記者見到了龐大且昂貴的300千伏場發射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

  高大漆黑的外殼,將內部繁復的構造包裹了起來。顯微鏡配備了Gatan K3相機及相位板、能量過濾器,適用于冷凍樣品單顆粒和斷層掃描數據收集。

  實驗室人員告訴記者,“機器配備了更高的電壓,同時配置全新的能量過濾器,生物樣品送到機器里拍照時能得到更好的成像,這幫助我們觀察和了解細胞,了解藥物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機制到底是怎樣的。”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自動化是該臺顯微鏡的一大特點。在一般程序中,操作人員只需要放置好樣品,樣品傳送、數據采集等等均由該機器自動完成,相關數據將會在電腦上呈現。

  這臺顯微鏡不僅讓研究者加快了實驗進度,也讓實驗人員有機會看到低于1.5Angstrom的原子模型。Angstrom是什么概念?以我們較為熟悉的納米單位作為比較,一Angstrom等于十分之一納米。

  黃國賢表示,通過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藥靶的樣子,觀察小分子如何進入藥靶,了解藥靶和藥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了解之后,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藥的設計、篩選。比如針對某種藥物,我們可以用人工智能設計千千萬萬個外形相似,但實際有區別的品種,繼而我們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了解各個品種的適配度,觀察哪個才是最好的。”黃國賢向記者強調,在藥物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人工智能的技術可以被廣泛應用。

  值得指出的是,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熱潮,“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的組合在香港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趨勢。

  6月24日,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港投公司”)與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百圖生科在香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聚焦生物計算人工智能大模型,這是港投公司在兩星期內公布的第二個戰略合作伙伴。 

  百圖生科同時宣布在香港設立旗下首個國際創新中心(BioMap InnoHub),創新中心的首個落地項目是“生物計算創新加速計劃”(BioMap BioX),該計劃預計在未來5年支持50個以上的前沿生命科學早期研發項目,并會優先審核經由香港高等院校和生態合作伙伴推薦的項目。 

  通過鏈接高校與企業資源,香港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領域頗有雄心。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言,人工智能及生命科技均是香港創科發展重點范疇,兩者結合建構出一個全新且充滿活力和巨大機遇的生物計算行業,香港在這兩個范疇已有一定基礎,透過加速推動創新和加強人才培訓,香港可更快向前探索,有望在新領域搶占“先行者優勢”。

  大灣區可實現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并推動生物技術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以此為導航,理大正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密切開展合作,包括深圳的河套合作區、光明區等。 

  2023年,理大與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達成合作意向,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借此,理大成為第一所與光明區達成策略共識的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生物醫藥產業是光明區的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將來那里會有很多大型的設施,我們希望可以利用當地的設施研發藥物。”黃國賢表示。 

  其實,不僅理大,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多所香港知名高校均瞄準了大灣區合作,高校科研團隊均選擇扎根河套合作區,在區內建立研發中心或研究院。

  對于河套的生命健康產業發展,香港特區政府予以重視,表示會從過去預留用作支持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發展的100億港元中撥出20億港元,支持“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進駐河套,此外還會撥款兩億元,在園區為生命健康科技的初創企業,提供孵化、加速計劃等支援。

  香港特區政府將在港深創科園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InnoLife Healthtech Hub”,吸引國際頂尖的科研團隊和人才落戶,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究,助力河套以至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一直以來,香港在臨床醫學研究方面優勢突出。包括香港的臨床測試數據可同時獲美國FDA、歐盟EMA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等藥物監管機構認可作藥物注冊用途等。

  而在產業發展上,廣東實力雄厚。2022年,廣東省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實現營收6455億元。其中,藥品、醫療器械制造業營收4112.83 億元,醫療健康服務業營收2342.17億元。廣東還建有廣州國際生物島、 深圳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珠海金灣生物醫藥產業園、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東莞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產業集聚區,生物醫藥制造業企業數量眾多,規上企業數和上市企業 數等關鍵指標均居全國前列,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快速落地轉化提供有利條件。

  黃國賢強調,圍繞生命科學,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合作。“大灣區不同的城市有各自優勢,比如深圳光明區可以投入大量土地,建設大型設施。而香港也有自己的優勢,香港的高校資源比較好,香港有很多優質大學、師資,我們也能更加容易地邀請外國教授到這里與我們交流,這些都可以幫助大灣區培養人才。”

  “此外,如果你要籌集資金,香港始終是一個金融中心,我們在這方面具備優勢。”黃國賢補充稱。在他看來,圍繞生命健康,大灣區在很多方面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認為這是大趨勢所在。” 

  以下為問答內容:

  何謂“手性”?

  記者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前稱是“手性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請你介紹一下手性的含義。

  黃國賢:我們有一雙手,左手、右手看起來是一樣,但其實當你認真看,它們并不一樣的,它們兩者是無法重疊的。假如你有一雙手套,左手應該戴左手的手套,右手要戴右手的手套,如果用左手戴右手的手套,那是不合適的。手性的意思就是如此。 

  手性的現象在藥物中很普遍,一個對映體就像一只左手,另外一個就像一只右手,兩者的結構是不一樣的,是兩種不同的化合物。它們就像是鏡的倒影,兩種不同的藥物到身體里,假如左手的藥有用,右手的藥可能未必有用,甚至有害。 

  所以如果要增加藥物的有效性,在藥物設計環節,在合成藥的制作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會只需要其中一種藥,如果左手有用,就只要左手;如果右手有用,就只要右手。借此,藥的純度以及效用都會提高很多。

  記者我們了解到,實驗室一個很重要的成果是有望推出香港第一只自主研發的生物抗癌藥,請問該藥的研發難度有多大?目前的進展如何?

  黃國賢:研發一種藥的難度當然是非常高的,尤其要成為臨床用藥,中間的過程會面臨很多挑戰。目前這個藥已經到達第三期臨床實驗,應該很快就可以(在市場)推出。 

  一種藥從研發到實現臨床使用會經過很多步驟,尤其對于藥物的結構優化,我們中間要做很多工作,比如提高生物藥效率等。

  藥物研發的挑戰來源于即使一種生物藥或者一種小分子藥的功效可以殺死癌細胞或者某種細菌,但并不代表這種藥一定能到達患處,經過胃的時候可能會被消化;將藥打進去血管里,在到達患處之前也可能會被身體里各種不同的酶分解。

  聚焦抗癌藥與抗生素的研發 

  記者實驗室還有哪些比較重要的成果?

  黃國賢:目前實驗室有兩個比較大的發展方向,癌癥藥是其中一個方向,比如剛才提到的肝癌藥,我們一直在優化,希望能將這個藥應用到其他的癌癥治療,比如皮膚癌、乳癌等等。另外我們還進行了小分子藥的制造,都是與癌癥有關。

  很多時候,當癌癥的藥到達癌細胞之后,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剛開始,一種藥是有效的,但慢慢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藥就會失效。癌細胞很厲害,它們有類似“泵”的作用,將藥“泵”走,慢慢產生抗藥性。我們正在設計一種分子來塞住這個“泵”,從而降低癌細胞產生的抗藥性,這是癌癥方面的一部分研究。

  另外一個大的發展方向是抗生素,大家都知道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但細菌也很厲害,它們也會產生抗藥性,而且產生得很快。我們會研發藥物來對抗這些有抗藥性的細菌,對于那些原抗生素已經無法殺死的細菌,我們會用新的抗生素、新的方法來殺死這些細菌。

  記者我們正處于后疫情時代,最緊張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是現在各種病毒依然盛行,這對你們的研發方向產生了哪些影響? 

  黃國賢:其實病毒研究也是我們想要發展的其中一個方向,但是在這個領域,我們需要與更多不同的城市合作。

  很多病毒是比較危險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些設備比較嚴謹的實驗室來進行病毒相關的實驗,比如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現在新冠病毒已經變弱了很多,致命率變低了,總的來說新冠藥的研發不是最緊急的任務,目前我們更多是在做抗藥性細菌方面的研發。

  記者實驗室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哪些應用或者嘗試? 

  黃國賢: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已經有應用人工智能。我們最近引入了一個冷凍電子顯微鏡,通過電子顯微鏡,我們可以觀察到藥靶的樣子,觀察小分子如何進入藥靶,了解藥靶和藥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了解之后,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藥的設計、篩選。比如針對某種藥物,我們可以用人工智能設計千千萬萬個外形相似,但實際有區別的品種,繼而我們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了解各個品種的適配度,觀察哪個是最好的。藥物制造的很多過程都可以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

  大灣區合作是趨勢所在

  記者在科研合作方面,你們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有哪些計劃?

  黃國賢:我們有很多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計劃,包括我們會在河套合作區設立一個實驗室。在深圳市光明區,我們也會開設一個實驗室,生物醫藥產業是當地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將來那里會有很多大型設施,我們希望可以利用當地的設施研發藥物。此外,我們也有計劃在中山設立實驗室。 

  記者大灣區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地,也是一個科創企業的聚集地,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的高地。你認為,在藥物研究領域,實驗室在大灣區的合作前景如何?

  黃國賢:我認為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合作。大灣區不同的城市有各自優勢,香港是一個比較國際化的城市,但是香港亦有不足,比如缺乏土地。我們不像深圳光明區那樣可以投入大量土地,建設大型設施。通過合作,我們可以在那里設立實驗室,利用他們的設施。

  而香港也有自己的優勢,香港的高校資源比較好,香港有很多優質大學、優質師資,我們也能更加容易地邀請外國教授到這里與我們交流,這些都可以幫助大灣區培養人才。

  此外,如果你要籌集資金,香港始終是一個金融中心,在這方面具備優勢。所以我認為(大灣區)一定有合作,并且會越來越多,在很多方面,大家都可以互補,共同發展,我認為這是大趨勢所在。

  策劃:于曉娜

  記者:何柳穎

  監制:朱麗娜

  編輯:胡慧茵 朱麗娜

  設計:黃丹虹

  視頻制作:袁思杰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建平县| 赤壁市| 内江市| 东方市| 乳山市| 平塘县| 龙南县| 郁南县| 昆明市| 阿尔山市| 囊谦县| 泸定县| 宁乡县| 永年县| 马尔康县| 烟台市| 明溪县| 丰都县| 五大连池市| 梁平县| 津南区| 贵港市| 江口县| 清苑县| 新津县| 重庆市| 大荔县| 独山县| 桃园市| 浦县| 错那县| 鄂尔多斯市| 岐山县| 健康| 辽中县| 宁陵县| 建德市| 邢台县| 黄梅县|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