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最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25》報告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首次超越日本“東京-橫濱”,躍居全球創新集群榜首;與此同時,“澳門-珠海”集群再度入圍世界百強,形成“雙核驅動”格局。
2025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高技術產業動能澎湃,消費場景推陳出新,旅游市場穩健回升,協同發展步伐更快。無論是制造車間里的高速產線,還是跨境高鐵上人潮涌動的身影,都在訴說著這片灣區的澎湃脈動。
粵港澳大灣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共有23家企業入圍,比去年新增1家,占中國130家上榜企業的17.7%。這意味著,中國近五分之一的世界500強企業,來自這片9+2城市群。
廣東毗鄰港澳,承擔著助力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責任使命,廣東自貿試驗區始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入推進與港澳規則機制的銜接,實現了貨物、服務、資金、人員等要素的自由便利流動,全力推進建設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
在創新驅動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專利早已不只是一紙技術證書,更是衡量創新實力、掌握未來主動權的關鍵標志。專利的數量與質量,正越來越深刻地反映著一個區域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位勢與潛力。
廣東加力提速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按照“疏近用遠、生態優先”,“陸海接力、岸海聯動”的要求,大力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持續唱響“海洋牧歌”,積極拓展藍色海洋發展空間,“藍色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打造“海上新廣東”取得了積極進展。
5月26日,為期五天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正式落下帷幕。本屆文博會以線下為主、線上同步的方式舉辦,設置8個展館,總展覽面積達16萬平方米。共有6280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線上線下參展,共展出文化產品12萬多件,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展示與交易,共開展近400項展示交易活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質量發展的典范”。這不僅是一項戰略部署,更在現實中轉化為強有力的增長引擎:南方網記者梳理企業工商注冊信息發現,過去一年粵港澳大灣區新增科技創新企業達34.99萬家,成為全國創業活躍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5月5日,第137屆廣交會在廣州正式閉幕。本屆廣交會到會境外采購商人數創新高,現場意向出口成交持續增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4日,共有來自219個國家和地區的288,938名境外采購商到會……
4月15日,第137屆廣交會在廣州盛大開幕。在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美國加征關稅政策帶來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廣交會展館門前客商排起的長隊,生動詮釋了國際商界對中國市場、對廣東經濟的持續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