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廣東搶抓新機遇,在全國低空經濟領域率先“起飛”,涌現出低空智慧物流、低空文旅消費、航空應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政務管理、低空農林植保等豐富應用場景。今天,帶你用120秒,“飛”閱廣東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江門中微子實驗正是我國為研究中微子而打造的“國之重器”,其核心設備——中微子探測器放置在地下實驗大廳內44米深的水池中央,是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規模最大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
小”衛星 “大”作為!作為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澳科一號”也是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自投入使用以來,<br/>持續開展空間環境探測,目前已繞地球飛行超8000圈。
低空載人飛行器僅需12分鐘便可從深圳飛至珠海,廣州南沙的上班族可一鍵預約無人駕駛出租車下班回家……這樣的“科幻”出行場景,每天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演。支撐著夢想照進現實的,是名為“創新”的力量。
9月22日晚,“灣區升明月”2024年大灣區電影音樂會在澳門唱響。全紅嬋、樊振東、龍道一等奧運健兒現身音樂會,齊唱《大中國》。 此外,全紅嬋、樊振東等還將和汪峰同框,合唱《我愛你中國》。
2024年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簡稱“合作區”)成立三周年,也是合作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驗收的“大考”之年。三年前的今天,《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發布,為橫琴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橫琴這三年如何加速變變變!
蒼茫南粵大地,浩瀚南海之濱。從地圖俯瞰,珠三角形如麒麟,抬頭東顧浙閩滬,擺頭西瞰新通道。一路走來,廣東連續35年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一,扛起了經濟大省的責任擔當;眺望前路,廣東牽手珠江口兩側的香港和澳門,挺起了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脊梁”。
今年以來,廣東省各地接連召開會議,探討低空經濟“飛躍”之路。隨著低空經濟熱度的不斷攀升,大灣區在這一萬億產業新賽道的先發優勢也逐漸浮現。從各類飛行設備的研發、試航、實現量產到不斷“解鎖”新的低空應用場景,在扎實的產業基礎和相關政策支持引導下,一批低空領軍企業率先在大灣區“起飛”,用低空經濟技術成果賦能“千行百業”,如今,通勤、配送、農業等多元化應用場景在灣區低空頻頻上演。跟隨圖片,一起來看看大灣區低空經濟的“空”前盛況吧!
深圳不僅匯聚了眾多知名智能手機品牌,還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業入駐,形成了集核心零部件研發、代工生產、品牌整機、生態建設為一體的智能終端產業體系。
7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滿月,持續催旺兩地人氣、商氣、煙火氣。數據顯示,深中通道“通車即飽和”,日均車流量超10萬車次,累計車流量預計超過300萬車次。數據之外,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熱氣騰騰。于普通人的日常之中,這座氣勢恢宏的世紀工程帶來了一些“小確幸”。
北京時間7月27日晚,奧運會乒乓球混雙項目,國乒取得開門紅晉級8強。奧運盛世,灣區助力,本屆奧運會乒乓球賽指定用球,由一家來自大灣區的企業提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新一代智能人形機器人Walker Plus便來到了大灣區。逛City走Country,駕駛新能源汽車一路馳騁,搭乘無人機翱翔天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號角吹響,探索大灣區的“新”動密碼,你心動了嗎?
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作為全球首個直達機場空側的海空聯運項目,在全國首創跨境安檢前置,橫跨內地與香港兩個關貿區,實現規則機制的“軟聯通”和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推進制度型開放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