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5年來,大灣區不斷深化體制機制、要素資源、平臺項目等合作,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在大灣區的舞臺上,港澳青年積極投身新質生產力發展,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當下,新興產業不僅是廣東重點發展方向,也是香港推動與內地合作的熱詞。除了低空經濟,今年香港施政報告還在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上,提出不少與內地合作的創新政策,以灣區思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從橫琴到澳門,最近的地方僅隔著187米。曾經這187米的距離,不僅是隔岸相望的海灣,還是兩種制度、兩種貨幣、兩個關稅區的相隔。如今在橫琴口岸,最快只需20秒就可通關,只比短跑200米世界紀錄的速度慢大約2秒。
今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將“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內容獨立成章,提出未來一年與內地合作的系列新舉措,為粵港開拓了廣闊新空間。具體看,粵港合作“增量”在哪?我們從香港“三大中心”與內地的合作方向出發,為您一一揭秘!
在深創投等耐心資本的帶動下,深圳科技創新氛圍日漸濃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深圳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存續規模15241.4億元。2023年深圳R&D費用達2236.61億元,投入強度為6.46%。
今日香港,風鵬正舉。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領域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傳統優勢鞏固提升、新興動能培育壯大、巨大創造力不斷迸發,由治及興新篇章正加速寫就。
今年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25年來,在中央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接續奮斗,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確立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牢固樹立,澳門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在珠江西岸、南海之濱的黃茅海海域上,自2020年6月打下首根鋼管樁,到預計2024年12月建成通車,黃茅海跨海通道在短短4年時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于碧波萬里之上筑起“小蠻腰”,豎起新地標,創下跨海工程的“黃茅海速度”。
進入11月,雖然年關將至,但粵港澳大灣區展會依然空前火爆:“中國第一展”廣交會剛一結束,就迎來了火爆的珠海航展;被譽為“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風向標”的廣州國際車展緊隨其后。
活力大灣區,承載著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產業升級的重要使命。大灣區持續升級“藍色糧倉”建設,為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典范。本期讓我們聚焦廣州南沙和湛江,一起探索活力灣區的發展故事。
江河奔騰,萬人引頸。“火”起來的是江河上的龍船,“熱”起來的更有大灣區的人氣。就在9月25日,廣東罕見以高規格召開旅游發展大會,提出將文旅產業作為廣東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廣東旅游之強為旅游強國建設提供支撐。
近日,由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南方新聞網承辦的“青春華章·行走灣區 點贊中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廣州、深圳、珠海進行。8名來自粵港澳的高校學生代表組成青年嘉賓團,全方位感受大灣區發展加速度。
文化大灣區,氣韻“最嶺南”。廣東作為集歷史文化底蘊、文化創新活力、文化交融互鑒等要素為一體的地區,充分彰顯人文灣區的獨特魅力。本期,讓我們聚焦廣州和潮州,一同探索大灣區發展的人文故事。
在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13萬億GDP龐大體量的背后,是165萬戶制造業經營主體助力挺起的產業脊梁。本期,讓我們聚焦到廣州、佛山和深圳龍崗等地,探討傳統制造業如何借助科技賦能提質升級,以及科技如何開創新經濟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