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看這里
一起來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為大灣區發聲,Gigi炎明熹講述成長心路歷程
炎明熹以灣區地標推介人的身份,帶觀眾暢游粵港澳大灣區,體驗大灣區城市發展的變化,感知青年與灣區共成長的意義。

“未來已來·灣有引力”采風團出發!記者vlog看活力深圳
“未來已來·灣有引力”網絡主題采風活動走進深圳,看前海如何為灣區青年筑夢。
圖集 | 大灣區海洋經濟硬核裝備云集“黃金內灣”
在粵港澳大灣區約623公里的黃金海岸線上,海洋經濟正不斷迸發新的活力。其中環珠江口100公里的“黃金內灣”,也以千姿百態的形式發展著海洋經濟:珠海金灣的海上風電場、廣州南沙的半潛船“祥安口”、中山智造的“伶仃牧場2號”……作為中國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依海用海、向海圖強,以科技創新激活海洋經濟。這里沒有孤立的浪花,只有產業、科技、生態交織的壯闊浪潮。跟隨鏡頭,讓我們一起感受環珠江口“黃金內灣”海洋經濟的澎湃動力。
圖集 | 在灘涂、濕地、紅樹林里,住著一群特殊的大灣區“居民”……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粵港澳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中華穿山甲、中華白海豚、黑臉琵鷺等珍稀物種。2024年,粵港澳三地攝影師攜手科研保護工作者、社會各界公益人士,用腳步丈量大灣區的生態脈絡,跨越五千公里,用鏡頭記錄下“灣”物生靈,攝影作品近日在“靈動灣區——生物多樣性攝影展”上展出。跟隨鏡頭,一同探訪這些特殊的“灣區居民”。
雖無哪吒神力,大灣區照樣在海底“鑿”就奇跡
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沿海,城市分布密集,河海水道眾多,給城市交通建設帶來了諸多挑戰,為此,大灣區近年來建設了多條海底隧道,這些海底隧道的建設技術難度高、成本大,但是對大灣區強化區域互聯互通、加速要素流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讓我們用一組圖片,帶大家看看大灣區在海底“鑿”就了哪些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