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為 “十四五” 時期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指導。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廣東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十四五”期間應該如何助推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這份《規劃》,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打造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
“十四五”期間,廣東力爭實現海洋經濟發展的目標有四個,分別是海洋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海洋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新高度和海洋開放合作邁向新臺階。其中,在海洋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上,《規劃》特別提出建成海洋高端產業集聚、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四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10個,打造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
展望2035年,廣東省將全面建成海洋強省。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球前列,建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成為代表我國參與全球海洋經濟競爭的核心區;海洋研發投入強度、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成為國際海洋科技創新集聚區;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世界前列, 建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海洋開放合作國際領先,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功能不斷增強,建成海洋經濟合作引領區;海洋綜合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建成海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先行區。
著力提升珠三角核心發展能級
《規劃》提出,深入貫徹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戰略部署, 珠三角核心區著力發揮核心引領作用,構筑雙區驅動、雙城聯動和多點支撐格局,爭創一批現代海洋城市,打造海洋經濟發展引擎。
為此,《規劃》從雙區驅動、雙城聯動和多點布局三個方面進行了部署。
雙區驅動
? 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引領帶動作用,共同打造世界級灣區。
? 依托深港、廣佛、珠澳極點和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
? 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為載體,共同建設高端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 推動廣州打造世界海洋創新之都,構建江海聯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帶,形成海洋科技創新和綜合管理與公共服務高地。
? 支持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建設“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西部海洋科技創新走廊和“鹽田-大鵬-深汕”東部向海發展走廊,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雙城聯動
? 加強廣州、深圳重大涉海產業、基礎設施、平臺和政策對接,推動海洋經濟協調發展。
? 發揮廣州基礎創新和深圳應用創新優勢,促進海洋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探索共建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聯合實施一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
? 以廣州港、深圳港引領大灣區東西兩岸港口物流資源整合,攜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海港樞紐,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群。
? 共建共享海洋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等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和功能型平臺,積極開展海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 加強海洋領域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對接。
? 提升入海污染物聯防聯控水平。
多點支撐
? 支持珠海、惠州、東莞、中山和江門立足本地資源、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爭創各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
? 珠海加快建成珠江口西岸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范,推進高欄港臨海先進制造業基地、綜合保稅區和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建設,打造環珠澳藍色產業帶,支持開展海島保護與開發綜合試驗。
? 佛山加速推進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建設,加快優勢產業向海洋領域延伸,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裝備。
? 惠州以大亞灣、惠東為重點,集聚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高端電子信息產業,推進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
? 東莞加快濱海灣新區建設,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
? 中山推動建設海洋新能源裝備研發制造基地,支持神灣鎮打造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智能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及海洋精密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研發制造基地。
? 江門以銀湖灣濱海新區和廣海灣經濟開發區為重點,建設海工裝備測試基地和特色海洋旅游目的地,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
此外,《規劃》提到加快建設東西兩翼海洋經濟發展極,提出以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建設為引領,加快打造東西兩翼海洋經濟發展極,統籌涉海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產業布局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粵港澳大灣區串珠成鏈,形成世界級沿海經濟帶。
持續深化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
《規劃》提出,發揮比較優勢,在涉海基礎設施、海洋科技、海洋產業、海洋生態保護等方面密切合作,積極促進粵港澳海洋經濟深度融合。
為此,《規劃》從強化粵港澳海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粵港澳海洋科技創新協同、深化粵港澳海洋產業合作和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合作共治進行部署。
強化粵港澳海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 加快推進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獅子洋通道、蓮花山通道等規劃建設,打造珠江口世界級跨江通道群,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
? 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多式聯運的集疏運網絡,增強廣州、深圳國際航運綜合服務功能,與香港形成互惠共贏、優勢互補的港口、航運、物流和配套服務體系,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
? 加快建設大灣區通往東西兩翼的沿海高快速鐵路“雙通道”建設,強化海港、空港和陸路交通樞紐集散、中轉等功能,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腹地。
促進粵港澳海洋科技創新協同
? 充分發揮港澳海洋科技優勢,依托廣州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集聚高水平創新資源,深化粵港澳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合作。
? 聯合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工程中心等,共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推動港澳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粵設立分支機構。
? 合作開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污染、深海資源勘探開發和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 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推動灣區內涉海人才流動資質互認。
深化粵港澳海洋產業合作
? 在CEPA框架下,推動粵港澳涉海投融資、人員貨物通關、涉海行業標準等方面規則對接。
? 加強粵港澳航運服務合作,鼓勵共建航運服務專業機構,大力發展航運支付結算、融資租賃、航運保險、會計審計及法律服務等專業服務。
? 加強粵港澳海洋金融合作,探索在境內外發行企業海洋開發債券,鼓勵產業 (股權) 投資基金投資海洋綜合開發企業和項目。
? 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為廣東涉海企業 “走出去” 提供投融資和咨詢等服務。
? 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涉海金融合作服務,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
? 加強粵港澳濱海旅游合作,推廣“一程多站”和粵港澳游艇自由行試點政策,支持開通香港-深圳-惠州 -汕尾等一批海上旅游航線,積極發展粵港澳“跨島游”。
? 加強粵港澳海洋文化事業合作,聯合舉辦海洋文化論壇、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展示會等。
同時,《規劃》對海洋文化載體建設進行了詳細部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合作共治
? 實施濱海濕地跨境聯合保護,加強海洋污染聯合管控與海洋生態環境聯合監測,共建美麗海灣。
? 開展海洋防災減災聯防聯治,制定統一的海洋觀測數據標準,推進現有海洋觀測站點基準聯測,建立海洋觀測預報數據共享和災害預警聯合會商機制,共同提升粵港澳海洋防災減災水平。
? 加強與香港、澳門在應對海平面上升與氣候變化等國際熱點問題的合作。
此外,《規劃》還提出攜手閩浙沿海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延伸區,并進行了詳細的規劃。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郵輪母港群
《規劃》對加快海洋服務業提速升級作出具體部署,提出打造海洋旅游產業集群。特別提出要探索橫琴島、萬山群島國際休閑旅游島開發新模式,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海島旅游品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郵輪母港群,完善郵輪旅游產業鏈和產品供給體系。
《規劃》對海洋旅游產業集群進行了詳細的部署,主要包括海島旅游、濱海旅游、旅游景區和郵輪游艇。
加快大灣區游輪譜系化研發設計
《規劃》明確了打造海洋船舶工業產業集群的任務,特別提出要加快大灣區游輪譜系化研發設計,促進智能運維和綠色環保技術在大灣區游輪領域的應用,推動新材料、新工藝在高端客滾船、豪華郵輪等高技術船舶的示范應用。
此外,在進行海洋船舶工業產業集群的規劃時,《規劃》特別提到要建設廣州、珠海、中山船舶制造基地和江門中小型船舶及配套設備基地。
吸引國際知名船級社在大灣區擴大業務范圍
《規劃》強調促進航運專業服務業發展。提出圍繞廣州、深圳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積極推動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交易、航運經紀、海事仲裁、航運資訊與咨詢、航運研究與教育培訓、航運文化創意與傳播等發展,提升現代航運服務國際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
同時,《規劃》明確了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加快建設現代海洋服務業集聚區,實行更加開放的國際船舶登記檢驗制度,逐步放開船舶法定檢驗、入級檢驗業務的任務。
此外,《規劃》還要求積極吸引國際知名船級社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設立地區總部或分支機構,在大灣區擴大業務范圍。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海洋”工程
《規劃》提出,圍繞海洋領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鞏固提升海洋信息產業發展優勢,加強信息化智慧化賦能,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同海洋產業的深度融合。
為此,規劃在推動海洋信息產業發展壯大和加快現代數字技術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兩方面作出具體要求。特別提出推動服務于航行保障、海上搜救、環境監測、生態調節、資源管理的海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海底數據中心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有序引導廣州、深圳、珠海、 汕頭和惠州等地在海底布放高能耗數據中心。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 “智慧海洋” 工程。
其中,在對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進行部署時,提出依托廣州、深圳、東莞、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打造珠三角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
圍繞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優化海洋科技資源配置是《規劃》提到的一項重要任務,《規劃》從增強海洋基礎研究能力、加快海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水平多層次海洋實驗室體系和加強海洋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幾個方面進行了部署。
為加快海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圍繞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理有序布局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 (大洋鉆探船) 、海底科學觀測網南海子網、冷泉生態系統、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建設,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
為構建高水平多層次海洋實驗室體系,《規劃》提出,充分發揮港澳海洋科技和產業優勢,建設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在對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進行部署時,《規劃》明確了各地市的工作任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此外,《規劃》還提到,在廣州、深圳、珠海、江門、惠州和湛江等開展海洋碳中和試點和示范應用,探索海洋碳匯交易,推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