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以“科技賦能灣區,聚勢領航新程”為主題的“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科技創新對話在廣州舉行。
此次論壇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辦,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產業協同促進中心、粵港澳數智中低空經濟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承辦。會上,多位專家學者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共同解碼灣區科創基因,探尋高質量發展密碼。
黃奇帆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
未來全世界會有幾億個甚至幾十億個機器人
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從發展制造業和10大類生產性服務業組成的“1+10”產業鏈集群著手,以“1+10”產業鏈集群的方式去推動。
當今世界,企業和企業的競爭、地區和地區的競爭、國家和國家的競爭,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競爭、一個技術創新的競爭或者一個項目的競爭,而是以一個產業鏈集群方式的競爭為特點。
產業鏈集群不僅僅是制造業本身,上游、中游、下游、零部件、半成品、整機的產業鏈集群,而是包括制造業和10大類生產性服務業組合成的“1+10”產業鏈集群的競爭。
這10大服務業包括:產業鏈的研究開發,產業鏈的底層技術的創新,產業鏈的各種物流配送的平衡,產業鏈的市場準入檢驗檢測,產業鏈的金融活動,產業鏈的綠色低碳服務,產業鏈的數字化賦能服務,產業鏈的貿易批發、商業零售以及售后服務,產業鏈上的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的保護服務,產業鏈上的會計事務、律師事務、專業咨詢等方面的服務。
這10大生產性服務業構成了整個產業鏈上的服務活動,再加上制造業本身,形成“1+10”產業鏈。這種產業鏈過去20年叫做“微笑曲線”,制造業在“微笑曲線”的中間和底部。
最終這個生產性服務業都要圍繞著一個個重要的產品形成集群。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新制造板塊,每個板塊都應該形成這樣的“1+10”產業鏈集群。比如,代表新質生產力的五大制造板塊,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的生物醫藥、新的人工智能數字化以及新的高端裝備,這五個新板塊都是“參天大樹”,每棵樹有枝干、樹枝、樹葉,展開就變成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新質生產力關聯的行業。
特別是圍繞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等,粵港澳大灣區要力爭走在前列,形成強大的產業鏈集群。
比如,人工智能產業就可以有很多板塊,像ChatGPT、DeepSeek類似人工智能的“大腦”。而談到機器人,不能把傳統幾十年來工業生產線自動化生產的各種獨臂機器人或者各種插件機器人這一類機械化、自動化的工具當作真正的機器人。
真正的機器人要有“人的大腦”,具備判斷能力、聯想能力、創新能力這三種能力。現在機器人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但機器人的時代正在到來。要不了10年、20年,全世界會有幾億個甚至幾十億個機器人。
未來,這些機器人將至少分成五類:第一種是制造業、商業、產業等領域使用的機器人。第二種是進入家庭的家庭服務、社會服務的機器人。第三種是可以做各種專業人士的機器人,可以是企業行政領導,也可以是建筑師、設計師等各類專業秘書式的機器人。第四種是具有腦機互動的AR、VR的各種頭盔和眼鏡,可以替代感知功能的各種智能終端。實際上,只要有這個頭盔、眼鏡,就可以替代各種終端腦機互動的活動。第五種就是已經在推進的車路云一體化的人工智能駕駛汽車或者無人機等。這五類機器人都必須是“有靈魂”的機器人,而不只是內置程序進行慣性式運行的機器人。
姚正安
中山大學二級教授、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任
數學賦能各行各業發展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重大的科技發現和發展往往與數學的發展進步息息相關。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是科技部發文批準,依托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工大(深圳),聯合粵港澳地區各高校的數學、統計和計算機界的力量,與企業行業學術交流和成果落地的高端平臺。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數學賦能。數學到底是如何和企業、行業進行交流的?實際上,幾乎所有的行業、所有的企業都會與數學領域交叉,通過數學建模、計算機等技術手段來實現各式各樣的功能。
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已經走訪了400多家企業,與100多家企業簽約,并與40多家企業實質進行合作研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海洋科學與天氣預報、醫療健康、中低空經濟、應用數據技術理論與科學計算等領域,賦能灣區創新發展。
比如,我們做了一個中醫小模型。以廣東省中醫院為例,有些老中醫在醫治疑難雜癥成功率上可以達到97%。這些寶貴的經驗如何流傳下來,并且通過AI使得這些經驗更廣泛地應用,我們就從這方面著手,希望運用數學的手段達到這一目的。
同時,我們在理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在圖像處理、數值算法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探索。未來,中心將繼續積極開展中低空經濟支撐技術和智能規劃等相關數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以企業、行業中的應用問題為切入點凝練制約其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背后的數學、統計學與計算機技術問題,研究、發展并應用相關學科的理論解決企業、行業難題。
陳俊龍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人工智能將更好服務于垂直領域
假設我們要去北京出差,我們就和AI Agent(AI代理人或者AI智能體)說,“我要去北京出差,你給我規劃行程”。接收指令后,AI Agent就會幫我們訂酒店、訂網約車,還可以將我們送到機場,到機場之后,還會安排接駁。到達目的地后,同樣也會安排接駁。這一連串的動作,可以想象成有很多秘書、助理幫你做很多工作。目前,具備單一功能的軟件都是存在的,但是需要人一個一個去操作。未來,這些功能都可以一鍵達成,只需要說一句話,AI Agent就會規劃好全部工作。目前,國內已有一些科技公司研發類似的產品,相信未來也會在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
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的Transformer發生之后,到2022年底OpenAI產生,一直到今年初DeepSeek(深度求索)在國內首發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了對千行百業的賦能熱潮。
可以觀察到,人工智能從早先的只有對話到現在的多模態功能,不僅有文字的輸出,還可以進行語音輸入、文字輸入甚至視頻輸入。從對話式的機器人發展到像DeepSeek這樣可以理解、推理的大模型,最終發展到Agent(智能體)形態。
未來人工智能將從ToB(面向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更多轉向ToC(面向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做到“個人有感”,并且“多模聯動”的協同模式將進一步涌現,實現大算力的提升和好算法的進步,更好地服務于垂直領域。人工智能將應用于云邊智能、“具身智能+情智機器人”、大健康、數字平行人等多個領域。
比如,在具身智能上加入情智機器人,現階段的機器人都是輸入程序、賦予動作,在未來機器人會加上情智,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語言或者腦電波傳遞給機器人,讓機器人知道我們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動作。
幾年前,我們都在談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也就是AI在生物醫藥、生物治療、藥物發現等方面的應用。當前,人工智能最大的應用在工業領域,也就是AI for Engineering(人工智能賦能工程)。相信在未來世界里,像《黑客帝國》《鋼鐵俠》等電影場景會慢慢出現在真實世界中。
(記者 溫柔 實習生 盧慧珊 李文 發自廣州)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