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下半年大灣區外貿走勢持謹慎樂觀態度。”5月18日,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在202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的依據是隨著中美關稅暫緩政策落地,企業出貨需求集中釋放,物流港口迎來出貨高峰,可能推動短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盡管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整體市場需求仍在。大灣區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充分的國際競爭力,能夠在全球市場中尋找新的機會。
最新數據顯示,前4個月,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2.85萬億元,增長5.4%,增速快于廣東整體0.5個百分點。林龍安認為,在關稅戰背景下,這一成績體現了大灣區作為中國外貿“穩定器”的強勁韌性,尤其在機電產品出口方面增長顯著,以及“新三樣”出口增速超40%的拉動下,產業結構升級效果明顯。
但林龍安認為,整體數據持續向好,但當前國際貿易摩擦給大灣區外貿企業還是帶來了諸多壓力和影響。一方面,關稅增加直接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部分企業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下降,一些原本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訂單量受到沖擊。另一方面,貿易不確定性增加,企業面臨的風險加大。企業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貿易政策的變化,調整市場策略,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同時,貿易摩擦還可能引發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一些企業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和調整其全球產業鏈布局。
林龍安表示,大灣區自身也在不斷加強協同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這些都將為外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但同時也要看到,關稅挑戰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依然存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企業需要繼續加強風險管理,提升自身競爭力。
林龍安表示,面對關稅壁壘,大灣區企業以靈活的應變姿態,在不確定的全球經貿環境中尋找增長新機遇。
首先是市場多元化。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如“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東盟、歐盟等,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
其次是產業升級與創新。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值,降低對價格競爭的依賴,增強產品的剛性需求。一些企業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第三是優化供應鏈。企業通過優化供應鏈布局,尋找替代供應商,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和供應風險。部分企業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至東南亞等地區,同時加強與國內供應商的合作,確保供應鏈的穩定。
(記者 黎華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