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于3月5日在北京召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表示,大灣區擁有“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情況,通過共建體育灣區,將可通過體育的力量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增強大灣區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和內生動力,對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提供中國范式具有重要戰略價值。
霍啟剛說,體育產業不僅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更是國家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他提出,以建設體育灣區為抓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助于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還能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區的綜合優勢,通過體育打造中國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平臺。同時,舉辦國際化體育賽事和活動,將吸引更多全球資本、技術和人才流入,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他認為,可以根據各城市的優勢和特色,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城市。例如,廣州可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中心,重點發展羽毛球、足球、馬拉松等項目;深圳可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大力發展網球等特色項目;香港可建設國際體育盛事之都,重點發展橄欖球、足球、水上運動等項目。此外,澳門可大力發展賽車運動,佛山可建設世界武術功夫名城,東莞可建設國際籃球名城,中山可建設國際棒球名城,江門可建設排球名城。
此外,霍啟剛提出,傳承粵港澳合作基礎,持續創新“省港杯”品牌賽事,在足球比賽的基礎上,增加籃球、羽毛球、網球、賽艇、帆船等項目。同時,整合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博覽會和體育旅游展,逐步將其打造成體育灣區的品牌IP名片。借助粵港澳聯合舉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契機,充分發揮三地的經驗與國際資源,共同引進高水平國際大型賽事,探索舉辦世界杯、世界性綜合性運動會的合作機制,打造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聯賽,發展具有嶺南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體育品牌。
立足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競賽需求和粵港澳競技體育共同提高的長期目標,霍啟剛建議支持香港、澳門高水平運動隊提前赴廣東省內全運會比賽場館適應訓練,同時支持廣東高水平運動隊赴港澳地區全運會比賽場館適應訓練。結合粵港澳優勢體育項目布局,在區域內建設一批區域性、特色化的訓練中心和基地,探索推動建立粵港澳高水平運動隊共享訓練基地服務機制。
他指出,應充分發揮香港、廣州、深圳、澳門等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積極引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性體育企業總部或亞太區總部。借助南沙“立足灣區、鏈接港澳、面向世界”的定位,聯手國際或地區性組織和機構,探索大灣區內場地共享的可行性,成立亞太區體育賽事、體育場館聯盟,形成國際體育資源集聚中心。
他還提出,充分利用粵港澳三地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以香港奧林匹克學院為藍本,打造大灣區奧林匹克學院,培養專業體育人才。以南沙區為核心,積極引進區域內高水平專業體育院校,培養高水平教練員、體育經紀人、運動處方師、體育科研人才和體育管理人才,為國際體育組織輸送優秀的專業運營及管理人才,提升中國在國際體育舞臺的話語權。“大灣區有著發展體育灣區的基礎,通過政策配合將可以透過體育為載體,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作用。”霍啟剛說。
(記者 陳晨 海報 賴美雅)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