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事中子科學研究20多年的“科技大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孫志嘉善于發現身邊的科研話題,尤其關注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長路徑。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孫志嘉多次實地調研、頻繁座談交流,反復推敲打磨提案。今年,他計劃提交《關于進一步構建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體系的提案》,建議以大科學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多方資源,在科研需求中培養人才,打造人才“蓄水池”,激活人才“強引擎”,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提供持續動能。
扎根科創一線書寫履職答卷
“委員履職是深入研究、提出對策、解決問題的過程。認認真真、扎扎實實,才有可能發現真問題,找到真對策。”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孫志嘉常常拿出破解科學難題的較真勁,“跳”出實驗室,走出辦公樓,走到更接地氣的科創一線,站在國家層面系統性地關注科技創新,為推動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獻計出力。
2024年,孫志嘉提交的《關于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基礎研究布局的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重點督辦提案。他在提案中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科技力量配置課題,提出優化大科學裝置布局、完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等務實建議。
孫志嘉介紹,為推進該提案辦理工作,他先后兩次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專題調研,深入深圳、珠海、廣州、佛山、東莞等地的國家實驗室、省級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現場,參與系統評估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實力。
孫志嘉在走訪中發現,廣東有超過10個大科學裝置,已形成集群,但硬件優勢背后仍存在一些人才短板。“高校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進入大科學裝置工作后,平均需一年適應期才能獨立開展實驗。”他認為,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培養模式差異導致人才供需“錯位”,制約了大科學裝置發揮效能。
孫志嘉舉例說,隨著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快速發展,廣東已聚集起一大批高水平大學研究生參與科研攻關。“但研究生群體要想心無旁騖地投入科研,還需要更完善的管理服務支撐體系。”他說。
激發大科學裝置“人才牽引力”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產業加速發展,軟硬聯通不斷拓展,協同融合縱深發展。連日來,圍繞“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強化大灣區科創競爭力”主題,孫志嘉正忙著撰寫打磨即將帶上全國兩會的提案。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定位。應當充分發揮大科學裝置作用,把教育和人才統一到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來,在科研需求中培養人才,打造人才‘蓄水池’,激活人才‘強引擎’,鍛造大灣區科技創新硬實力。”孫志嘉認為,大科學裝置可以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場“硬仗”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核心是要加快推動三個方面工作,進一步激發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大科學裝置等的“人才牽引力”。
“首先是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針對大科學裝置“上崗即上手”的用人需求,孫志嘉建議,要打破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壁壘,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載體,定向培養實戰型科研人才。“在散裂中子源等裝置運行中,我們聯合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研究,這種模式可推廣至人才培養領域。”他說。
其次,要深化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孫志嘉以散裂中子源為例:“目前,散裂中子源已深度參與新能源電池、核電關鍵技術研發,未來需進一步聯動制造業,加速科研裝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將大科學裝置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另外,打造國際科創協同網絡也十分關鍵,這也是孫志嘉多年來持續關注的議題。
基于此,孫志嘉建議,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資源,構建“科研裝置聯盟”,通過共享數據、聯合攻關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國在散裂中子源等領域已形成技術優勢,需在保持國際合作的同時強化自主創新。”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發揮制造業基礎雄厚的特點,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同向發力、協同聯動、互促提高。
■記者手記
矢志答好
“人才之問”
孫志嘉走起路來速度飛快,但回答提問時總是放慢語速、充滿耐心。他說,“委員要履好職,就要勇敢迎接新課題和新挑戰。”
如今,孫志嘉以雙重身份投入科技創新:作為科學家,他帶領團隊推動散裂中子源服務數百項前沿研究;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為完善人才發展生態鼓與呼,建言做強科研人才梯隊。
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扎根成長,這讓孫志嘉想到自己的成長成才之路。“大灣區對科技工作者的支持讓我深受觸動。”他說,未來將繼續為答好“人才之問”竭盡所能。
(統籌 龔春輝 記者 鐘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