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至寒假,省政協委員謝光強仍穿梭在廣東工業大學(下稱“廣工”)的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里,步履不停。
作為廣工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這處面積約2.6萬平方米的空間——工大創谷,既是他日常的“工作地”,也是了解民情民意的窗口。在這里,他與學生交流討論前沿學科,引進華為等頭部企業的導師開展育人指導,有時還會迎接港澳高校團隊,一同探討人才培養跨境合作的新思路。
今年,謝光強關注的議題依然很“潮”,建議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一代技術,逐步構建新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真正培養出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質人才”。
呼吁將“新質人才”培養與產業接軌
夜已深,緊挨教學樓的工大創谷卻燈火通明,一些學生團隊自發在這里討論競賽方案,或攻關“黑科技”。在廣工師生們的眼中,工大創谷稱得上是學校里“最亮的地方”。
在工大創谷,人才培養方式與產業實踐“深度綁定”。學生們可以跨學科“組團”搞研究、打比賽,或參與灣區頭部企業導師的實踐班、創業班等,做到與產業真實接軌。在一次次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他們“真刀實槍”地鍛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逐漸培養創新意識,找到未來從業興趣和研究方向。
“面向產業、實踐動手、興趣驅動,激發了學生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潛能。”謝光強說,有的學生在大三時就已經可以憑借原創核心技術落地創業,并將其快速發展為高新技術企業。他們的未來也因此被點亮了。
然而,廣工這樣的實踐還不是目前工科教育中的常態。在教育界和產業內進行調研,謝光強發現,一些高校不重視工科學生創新實踐,從校門到職場,學生很難與業界實現真正對話。
謝光強希望能提供“破題之道”。他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應發揮政府、高校、產業和企業等主體的協同作用,構建緊密對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新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共同摸索出一套規范化、流程化的人才培養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打造大灣區教育融合“朋友圈”
今年已是謝光強履職的第三年。他常參加省政協組織的專題調研及協商會、交流會等,了解當下熱點話題、把握未來政策趨勢,養成更加敏銳的嗅覺和開闊的思維。
談到履職感受時,謝光強認為,政協委員應當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立足社會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建言獻策,并盡可能地推動問題解決。2024年,他便圍繞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等熱點話題,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生態圈。
這一提案來自實打實的調研。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合作辦學、學歷互認、課程學分互認、科研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多以自發形式進行,缺乏一個共同的“大灣區標準”。于是,謝光強提出設想——應以政府規劃為主導,高校參與為主體,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生態聯盟,讓三地創新創業人才擁有更多面對面碰撞想法的機會。
一年來,提案得到回應,有關部門已進行探索。2024年12月,首次跨境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學生“雙百杯”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競賽順利收官,來自粵港澳三地的高校聯合組隊進行考察,為鄉村振興事業發展貢獻“金點子”,也與廣東縣域振興發展實現了一場“雙向奔赴”。
“有人認為政協委員是一份榮譽,在我看來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謝光強說,他將繼續當好傳遞民意的“橋梁”,把一線的民意、產業的動態帶到兩會,在一個更大的舞臺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協同發展。
(記者 陳伊純 謝望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