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廣州高質量編制《廣州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下稱《廣州2049》)。白云區緊密對接《廣州2049》和《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區的總體目標,以“國際樞紐門戶、山水智慧城區”為發展定位,提出強化“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國際商貿中心承載區、都市科創智造集聚區”的核心功能,白云的發展脈絡和空間格局日益清晰。
白云區是廣州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和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傾力建設“一園兩城三都四區”重大發展平臺,加快打造“六大千億級+六大百億級”現代產業集群。2024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696.32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航空運輸業支撐明顯,周轉量和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43.3%、39.8%。
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到白云區調研時指出,白云區在廣州發展戰略格局中承載著重要功能定位和發展任務,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要打造廣州高質量發展主陣地和動力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作出白云貢獻。
近日,白云區舉辦提升“國際樞紐門戶、山水智慧城區”城市形象專題座談會。10余名城市規劃、產業經濟等領域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白云區發展定位,聚焦主題從不同角度為白云區錨定戰略方向、打好白云特色牌獻智獻策。
?港產城融合發展
打造廣州中心型世界城市新引擎
白云區提出“國際樞紐門戶”的發展定位,其核心在于打造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
白云區南接廣州城市新老中軸線,北聯空港國際樞紐,是廣州樞紐最集中的區級行政單位。
“白云區打造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是順勢而為,適逢其時,優勢得天獨厚。”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朱前鴻說,白云區應依托廣州國際航空樞紐,打造萬億級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
“進入21世紀,全球化經濟競爭就是速度的競爭。”朱前鴻指出,以世界第一大航空經濟體美國為例,美國民用機場創造的GDP價值約1.2萬億美元。其中,亞特蘭大航空城目標是建設成為美國東南部經濟投資的首選地點。
“借鑒亞特蘭大航空城,白云區完全有條件打造中國南部經濟投資的首選地。”朱前鴻說,“2020年至今,白云機場連續4年旅客吞吐量居全國機場首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航空樞紐;貨郵吞吐量居全國機場第二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產供鏈中心之一。”
朱前鴻建議,白云區依托白云機場打造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時機成熟,必須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推動。
從“城市樞紐”躍升“樞紐城市”,白云如何架起騰飛之路?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原一級巡視員、主任陸原認為,“城市樞紐是關鍵基礎設施,樞紐城市體現的是城市的活力、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白云一定要圍繞樞紐經濟做文章。”
“一是發揮樞紐優勢,將設施動能轉變為產能;二是發展樞紐經濟,構建核心產業集群,要發展需要運輸、需要快捷交通的產業類型,發展以創新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集群;三是實現多式聯運,發揮政府功能,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全市而言,白云區各個樞紐之間的距離最短、最快捷,多式聯運在白云區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區域規劃設計所所長吳軍也認為,白云擁有獨特的港產城融合優勢,南城北港特征鮮明。
他建議,首先,抓戰略廊道和軸帶。南北向依托空港大道打造港城脊梁,形成港城之間的融合帶,集聚重要核心服務功能;東西向打造從廣州國際港到空港,鏈接佛北戰新產業園、國家知識中心城的產業走廊,串聯多個產業平臺,強化港城脊梁東西兩側的產業集聚功能。
其次,要抓廊道上的戰略平臺。如白云機場南區可對標上海東方樞紐打造國際商務合作區;環白云山周邊的國際會堂、松園賓館、南湖等,可整合成為大國外交的南方主場;廣州國際港周邊可布局國際供應鏈功能;白云站和火車站周邊打造國際商貿的承載地。此外,白云要發掘白云山東邊即燕嶺公園往北區域的優勢,用好白云山、環五山和華南國家植物園三大IP,利用廣州東站便捷連通港澳的優勢,攜手天河打造工業回城、科技轉化平臺。
其三,白云要抓戰略通道,一方面,連接空港大道與廣州大道,實現從空港到廣州城區中心的直連直通。另一方面,白云站和白云機場之間要互聯互通,連接兩大樞紐間的客流和物流。
?景城共榮
激活云山珠水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白云區,以山水為脈、因山水得名,擁有白云山、帽峰山、白云湖、南湖、珠江西航道、流溪河“兩山兩湖一江一河”等寶貴生態資源。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王世福表示,白云山不僅是一個優美的旅游勝地,也是嶺南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記錄著廣州由古代到近現代的歷史信息,承載許多重要的國事外事禮儀活動;白云山更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范例,對羊城人民真正擁有青山、碧水、藍天有著重要意義。隨著白云新城的高質量建設、多條廣州地鐵線路的覆蓋,白云山與廣州中心城區的景城共榮將成為極有戰略意義的議題。
王世福認為,白云新城的建設樹立了廣州城市客廳的優質標桿,其尊重白云山山體與城市的關系、營建有序組織的城市形態、高標準建造公共服務設施等經驗,都值得推廣。
對于白云而言,云山珠水是特色標簽。如何利用好云山珠水,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中心城區,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
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慧明認為,“云山珠水”作為自然資源稟賦,白云區應依托白云山優越的自然稟賦,謀劃打造國際交往中心核心承載區,吸引國際性活動落戶。
“目前白云山西側,以國際會堂為中心,12萬平方米酒店的規模已經和北京雁棲湖一致,會議中心的17萬平方米規模已經超過雁棲湖,另外還有8.4萬平方米的大型規劃展覽中心。”黃慧明指出。
黃慧明建議,打造國際交往中心核心承載區,空間戰略上可構建“一環一帶兩核”。所謂一環即白云山綠環;一帶即白云山中部近6公里疊翠觀光休閑帶;兩核,一是以國際會堂、鳴泉居形成一個核心區,二是整合松園賓館周邊、南湖周邊形成一個核心區。
如今的白云區,是人員交往的門戶、生產要素交換的門戶、文化交流交融的門戶。“白云區的空間特征是‘一半山水一半城’,如何協調山水城關系,做到‘青山半入城’,這是重點平臺、重點樞紐地區、重要通道規劃建設工作中的焦點。”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三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姚斌說。
山水相依,城鄉融合,白云區將用好生態資源,共繪富美山居,不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
?智造升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
重構城市新空間
近年來,白云區積淀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等產業基礎,全力推動“平臺載體”向“產業高地”加速邁進。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是下一步白云發展的重要議題。
廣州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歐江波認為,白云區的產業轉型有四個主要發展方向:一是交通樞紐型產業,包括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業及其相關配套產業;二是中心城區型產業,涵蓋總部經濟、商貿商務會展、金融投資等財富管理以及教育、研發、信息等知識型產業;三是智慧智能型產業,重點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升級改造;四是山水生態型產業,主要包括生態休閑旅游和生態農業。
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全區現狀建設用地面積全市最大,根據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2022年全區建設用地達311.46平方公里、約占全市15.6%,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充足的戰略空間。
近年來,白云區以重大平臺為支撐,高標準建設“一園兩城三都四區”。2023年“一園兩城三都四區”新落地招商項目206個、投資總額1284億元。“6+6”現代產業集群規模突破6000億元。“六大千億級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化妝品、智能家居產業分別入選國家級和省級特色產業集群。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布局高質量的產業鏈,打造新的產品研發生產模式。廣東云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蕾芳介紹,云韜氫能通過牽頭組建廣州市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合體,推動高品質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實現國產化替代和批量供應。云韜氫能自主建設了白云區首座1000kg/d加氫站,彌補了廣州北部加氫站布局的空白。
同時,與會專家也一致認為,白云要盤活存量低效空間,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創造條件。
白云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郝麗麗介紹,白云區現狀工業、商服、公共設施、居住、村莊用地等納入作為存量用地資源,總面積213平方公里,初步識別低效用地約124平方公里,約占存量用地資源的60%,可挖掘潛力很大。
同時,白云區正推進城中村改造,提升土地開發效率和城市空間品質。充足的用地資源是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必將為白云區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都市工業、現代服務業、高端裝備業等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撰文 譚超 云宣 白云規資)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