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將文化產業發展融入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更是有效激發內需潛力、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廣東以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為目標,增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融互促、相得益彰。2023年,廣東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2483億元,比上年增長6.0%。廣東文化產業規模連續20年居全國首位,形成了以文化制造業為支撐、文化服務業不斷壯大的格局。廣東引領數字文化產業新發展,優勢細分領域眾多,正在迎來“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的飛躍。
依托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社會生產方式變革與生產關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文化領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依托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在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等領域形成新模式、新應用、新業態。
作為我國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前沿城市,深圳因應城市產業創新的整體規劃,不斷優化制度、技術、結構等因素對經濟的影響。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等機制,提升全要素生產率。2023年深圳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首破萬億大關,占全省的49.0%。廣東省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7814億元,增長9.7%,而深圳在其中占比接近65%,行業規模超5000億元。深圳注重文化產業數字賦能效應和新質生產力作用,在“科技支撐、創意引領”下大力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其一,發揮商貿服務和物流優勢,打通文化制造業的全產業鏈,在影視設備、視聽設備、無人機、印刷包裝等領域,轉型數字文化裝備生產及智能文化消費設備制造,在傳統道路上走出一條新路。其二,著力發展文化產業中生產性服務行業,比如互聯網信息服務、創意設計、廣告會展等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這些產業融合特征鮮明、產業關聯帶動性強、科技創新因素突出。其三,積極推動新技術、新模式與電子商務加速融合,鼓勵直播電商、社交電商、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在服裝、工藝美術、珠寶等優勢產業、時尚產業應用。
多措并舉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公共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正向聯動。近年來,全省各地各部門持續優化政策環境,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優化豐富供給、提升服務品質、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未來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正向聯動,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探索跨部門協同運作、多元主體參與共建模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支持文化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支持一批開放式、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融入市民日常生產生活,不僅為文旅融合繪就文化消費新圖景,而且增強文化價值傳播的親和力,助力提升公眾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審美鑒賞力。
推動文化產業融入區域發展,深化大灣區建設協同共進。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區域文化產業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從文化產業規模來看,廣深兩市占主導地位,集聚效應凸顯,省內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及項目也主要集中在廣深。港澳文化產業特色鮮明,香港在影視、音樂、設計、建筑、廣告、數碼娛樂、印刷與出版等主要創意產業領域具有優勢,澳門在數碼媒體領域發展最優。未來大灣區將繼續致力于促進各類要素資源暢通流動、優化配置,融合數字化技術提升創新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優勢集聚、產業協同的合作機制。
不斷實現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近年來深圳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探索人文經濟的共生共榮之路。文博會扎根深圳是文化與經濟的“雙向奔赴”,也是這座開放包容的城市堅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的很好例證。20年來,文博會記錄了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優異成績,也記錄了人文經濟在我國城市發展中的多樣化實踐。每屆文博會都是觀察中國文化產業創新力、活躍度的風向標。新一屆文博會如何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令人關注和期待。
(作者 任珺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