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南沙,有點熱!為什么?人多了。
一是剛剛過去的“五一”,南沙憑借獨有的“媽祖文化旅游節”“海邊的咖啡文化節”“國際網球挑戰賽”“榴蓮嘉年華”四張王牌,在暴雨天氣下,獲得近140萬游客的“寵愛”,同比增長兩成,接住了這一波假期“流量”。
二是前不久公布的廣州各區常住人口數據顯示,去年南沙區的常住人口同比增長人數和漲幅,都居全市第一名。
兩組數據,透露一種灣區新潮,那就是“到南沙去”。
“到南沙去”,是誰去,去做什么?
“流量”背后的“留量”因素是什么?
讓我們辯證地看待這兩組數據:人口增量看起來不錯,但要清醒地看到——
第一,南沙的人口基數較少,如此漲幅之下,人口總量仍未過百萬,距離南沙“十四五”規劃中2025年常住人口達120萬的目標差距仍然較大。
第二,高端人口、青年人才比例平平無奇。據七普數據,南沙“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每10萬人擁有大專學歷以上”的人數,均在全市排名倒數第一。
在此情景下,南沙發布了首個區級青年發展行動計劃,明確25項涵蓋就業服務、創業支持、住房保障、文體配套、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一攬子措施。
此外,對于作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的南沙,人口的高質量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標準,應該是港澳企業及港澳人士在南沙的數量。然而,放眼大灣區,橫琴、前海的港澳企業數量、港澳人才跨境執業人數卻大幅領先南沙。
第三,人們來到南沙后,能干什么?將擁有什么樣的生活?可以遇見什么樣的機遇?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南沙“身份”一路狂飆。
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灣區之心、廣州“雙核”,南沙的重要地位與日俱增。與之呼應,《南沙方案》《南沙條例》《南沙意見》等國字頭政策也為南沙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如果南沙的眾多利好政策悉數落地,大灣區產生人才“虹吸效應”則指日可待。
“灣區之心”的地理優勢正在轉化為交通優勢。
如今,坐輪渡也行、搭高鐵也好,從香港到南沙僅需一個多小時。
無論從大灣區哪個城市往返南沙,都方便快捷。
如果慶盛樞紐和南沙樞紐兩大超級客運站加快建設運行,在南沙不僅可“買賣全球”,更可期待在灣區“暢行無憂”。
打造一個人心向往的未來之城,南沙要用更開放、更包容的胸懷迎接天下英才,為創業提供土壤,為就業提供平臺,回應時代呼喚。
南沙的總人口可能在短期內沒辦法實現大的躍升,但是這三種群體,少不得,那就是年輕的人、港澳的人、高素質的人。
南沙,要流量,更要留量。
(記者 羅瑞嫻 王一晴 余妍玲 張曉晨 鐘冠婷 柳時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