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孫志嘉一到北京就忙著打磨提案。就在啟程赴京之前,他專門到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走訪調研,關注如何進一步做好科研平臺儲備人才的生活配套,吸引更多潛在的高層次人才就地落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灣區戰略科技力量配置、科研人員生活配套服務……全國政協委員的新身份,給從事中子科學研究20多年的孫志嘉帶來了不少新課題。今年,他即將提交的提案與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組隊”聯手解決國家戰略科技問題相關。他建議,在大灣區加快布局建設更多大科學裝置,盡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對基礎研發、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等創新全鏈條進行賦能,更好提升大灣區科研創新系統的國際競爭力。
在大灣區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大命題,把這個命題分解下來,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發展好基礎研究。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科學裝置集群至關重要。”孫志嘉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他將繼續關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科技力量和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統籌、協調發展議題。
“對比國際上的一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散裂中子源目前還缺少‘左膀右臂’——同步輻射光源。”孫志嘉介紹,以英國科創中心盧瑟福國家實驗室為例,散裂中子源與光源強強聯合,推動實現互補性創新的發展。
受訪時,孫志嘉打了一個比方:如果中子源能看到人體的肌肉,那么同步輻射光源就能看到骨骼,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發揮大科學裝置的集群效益,從而實現“1+1>2”的效果。“下一步,希望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周邊加速布局同步輻射光源。”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布局建設更多大科學裝置,盡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對基礎研發、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等創新全鏈條進行賦能。
同時,孫志嘉也呼吁把更多國家層面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基礎研究項目部署到粵港澳大灣區,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前景廣闊等優勢,推動解決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問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過程,也是準確評估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科技體系水平的契機。”他說。
為厚植人才成長土壤獻計出力
1996年,孫志嘉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學習,2000年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繼續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從此,他開啟了長達20多年的科研生涯。2007年至今,他參與到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助力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脈沖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去年,孫志嘉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擺在他面前的除了科學問題,又多了一份履職責任。“新的角色給我帶來了新的視角,除了關注散裂中子源,我還計劃到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走訪,更充分了解廣東科學界的現狀和面臨的共性問題。”
孫志嘉了解到,隨著新型研發機構在廣東蓬勃發展,包括各類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廣東已經初步聚集一系列研發中心和高端平臺,吸引了全國很多高水平大學的研究生來到廣東深造。
“這是伴隨科技自立自強往高水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課題,對于研究生人群,需要有更加完備的支撐和管理體系。”孫志嘉表示,研究生年齡相對較小,高校和科研院所應積極探索新的服務和管理做法,讓他們能更心無旁騖地專注學業和科研。
孫志嘉對青年科研人員的關注,源自對廣東尊重科研、尊重科技工作者濃厚氛圍的切身體驗。他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除了想找到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科研平臺,也很希望獲得社會的認可。
“在尊重人才、愛惜人才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推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我就是其中的獲益者。今后,我將發揮好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職能,助力廣東繼續做實做細對科技工作者的支撐服務,為廣東厚植科研人才成長土壤、答好‘人才之問’獻計出力。”孫志嘉說。
記者手記——
以科學鉆研精神
找準參政議政“坐標”
強調數據、優化措辭……在與記者的對話中,孫志嘉顯示出扎實的科學素養和嚴謹的作風。去年的提案收到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回應后,孫志嘉沒有停步,而是繼續收集更多數據、評估更多細分議題,積蓄力量將提案更新為更具前瞻性、針對性和建設性的“2.0版本”。
一直以來,孫志嘉是一名專注技術攻關的“理工男”。而近一年來,隨著履職經驗的增長,他越來越多地走出實驗室,腳踏實地走訪了解一手信息,以科學務實的態度找準參政議政“坐標”,積極建言獻策,認真履職盡責。
“對社會的關注面更為寬廣,是我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的重要心得。”孫志嘉說,今后將在立足本職工作的同時,綜合教育、人才等領域發展所需,更加體系化地思考問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記者 鐘哲 統籌 龔春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