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下午,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分組討論上,政企研學各界代表共聚一堂,積極建言獻策。
“我們將持續推進高校技術轉移體系和能力建設,把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朱孔軍說,廣東教育將發揮高校基礎研究扎實、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大力開展集成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王月琴表示,接下來廣東將加快出臺《關于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更好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科研組織的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樓上是研究院,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是企業,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建設“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打破科研與產業孵化的時間與空間壁壘,打造新型孵化器形態。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學(籌)籌備辦主任樊建平在分組討論中表示,6年來,依托深圳先進院籌建大學合作發展的歷程表明,“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是一條“1+1>2”的創新之路。
“我們堅持‘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深化實踐‘教育、科研、人才、產業’四位一體微創新體。”樊建平說,他們布局了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算力芯片、醫療器械、生命科學、生物醫藥、合成生物等交叉學科,不斷開辟新賽道,形成新質生產力。
深化產學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供求矛盾,更好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廣東不少高校、研究院以應用和成果轉化為牽引,堅持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為深入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貢獻力量。
中山大學打造國家大學科技園示范性孵化載體,促進政產學研融合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介紹,學校推動廣州超算中心、中山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等重要創新資源面向園區內外企業開放,提升國家級創新平臺的應用價值與效益。“十三五”以來,中山大學科技園共培育高新技術企業9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81家。
2022年9月,東莞獲教育部授牌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東莞市副市長黎軍介紹,研究院整合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科技企業等優勢資源,打破各培養主體之間的壁壘,實現同頻共振、互利共贏。
黎軍說,研究院建立“企業出題、研究院遴選、高校揭榜”的工作機制,2023年以來共遴選出326個企業課題與高校對接合作。同時,依托研究院專項招生指標推動大科學裝置與高校合作招收工程碩博士研究生,服務散裂中子源二期和阿秒先進激光項目的建設需求。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能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大灣區國創中心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使命,產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早期、原創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進入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王德保介紹,中心主建硬核總部直屬創新平臺,致力于實現產業“卡脖子”技術突破。首期已啟動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中心、粒子應用技術創新中心、智能系統創新基地、集成電路創新平臺等4個直屬創新平臺建設,同時正在持續推進數字電網技術、新能源與儲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平臺建設工作。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2023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港交所來了一位特殊的敲鑼人:一臺人形機器人手握木槌,與創始人共同敲響開市鑼,萬眾期待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優必選”)登陸港交所。
優必選還有另一個“第一”:目前,優必選已在人形機器人的有效專利儲備量方面排名全球第一,高于本田、索尼、豐田等企業。中國企業在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已占據一席之地。
“優必選不斷探索人形機器人前沿技術領域,突破并積累了人形機器人全棧式技術。在全球率先完成了小扭矩到大扭矩(扭矩從0.2N·m到200N·m)伺服驅動器批量生產,滿足機器人自主創新發展對于伺服驅動器核心關鍵部件的需求。”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在發言時表示,優必選參與組建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平臺,推動多技術路徑探索,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構建良好產業生態。
在廣東,許多企業像優必選一樣,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高端”的核心是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在邁向價值鏈更高端的路上,廣東企業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釋放創新主體動能。
“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助力伊之密打造高端產品,并得以與國際品牌同臺競爭。”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甄榮輝介紹,公司長期堅持技術攻關,自主研發出“高性能伺服閥”和“實時全閉環控制系統”兩大關鍵核心技術,打破行業壟斷,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
頭雁引領下,廣東企業正集聚創新要素創新資源,形成“鏈式”創新的態勢。
佳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介紹,公司將以在廣東的四大國家級科技產業基地為依托,打造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和科創服務平臺。同時,攜手產業鏈伙伴“整鏈輸出”和“整船出海”,實現全鏈產品、技術、經驗、模式的推廣,在全國和全球范圍內,打造廣東人工智能產業名片。
■聚焦
廣東發布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
瞄準萬億前沿產業方向 打造全省未來產業矩陣
2月18日下午,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分組討論上,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等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發布,廣東瞄準有望形成千億級、萬億級規模的前沿產業方向,打造全省未來產業發展矩陣。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以顛覆性技術和革命性創新為本質特征,有望發展成為新興產業乃至支柱產業。
具體而言,在未來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到2025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展望2035年,未來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力量,在新一代網絡通信、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信息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集聚一批龍頭企業和創新平臺,廣東將打造全球未來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高地。
未來智能裝備方面,到2030年,廣東要取得30項左右關鍵未來智能裝備技術突破,牽頭或參與制定30項以上未來產業標準;培育4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和5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到2035年,廣東將打造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空天裝備、深海裝備、深底裝備等未來智能裝備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瞄準基因技術、細胞治療、合成生物、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及AI+醫藥等方向,到2030年,廣東未來生命健康產業將培育10家左右掌握顛覆性技術、擁有爆發成長潛質并可能成長為世界級公司的未來型企業,力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0%。到2035年,廣東將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創新型企業。
未來材料方面,到2030年,廣東將培育5個以上未來材料產業先導區,共建100個以上實驗室/企業未來材料聯合工程中心,實現從源頭創新到產業化的全鏈條發展。到2035年, 建立起自主創新能力強、規模化程度高、產業配套齊全、國際領先的未來材料產業體系。
聚焦綠色低碳需求、前沿技術驅動、未來高成長性和戰略支撐性的產業方向,到2030年,廣東將布局一批重大(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形成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若干個千億元級未來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到2035年,廣東將在技術進步、綠色競爭力、產業生態、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效,形成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和場景創新共同驅動的產業集群,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
“廣東以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和5個未來產業集群為主軸,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涂高坤說,廣東將搶抓新風口,推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成規模、上層次,迅速釋放新動能。前瞻布局,在6G、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下好先手棋、構筑新優勢。
(記者 馬立敏 許寧寧 統籌 馬立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