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增長4.8%,是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不久前,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報告深入分析當前廣東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對今年重點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并再次強調,要堅決扛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責任。
體量越大,責任越大。展望2024年,廣東如何提信心,穩預期?省政府參事王珺、李惠武,省統計局局長、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楊新洪結合長期調研和觀察,解讀廣東高質量發展“成績單”,分析廣東經濟發展為何韌性強、活力足、潛力大,并為廣東經濟發展“量”“質”齊升建言獻策。
?關鍵詞1:成績
經濟“活力”與“韌性”彰顯
記者: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哪些數據讓您眼前一亮?
楊新洪:2023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廣東承受著比以往更大、更直接的沖擊,但依然用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展示了自身的非凡韌性。
從總量上看,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切實扛起了“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責任;從趨勢上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增長4.4%,工業投資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實體經濟表現依舊堅韌;聚焦創新驅動發展,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6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39%,體現出廣東經濟在創新引擎的助推下,彰顯了更強的生命力。
王珺: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兩個數據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廣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9.3萬人,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10萬人任務,有效緩解了就業總量壓力,同時助力化解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二是全省經營主體突破1800萬戶、全年凈增172.8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突破1000萬戶,企業達780萬戶、占全國1/7,彰顯出我省經濟韌性強、活力足的良好勢頭。
?關鍵詞2:信心
放眼全球,機遇大于挑戰
記者: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韌性體現在哪些方面?這其中,廣東4.8%的經濟增速說明了什么?
王珺:需要明確的是,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首先,憑借著人口數量和市場購買力方面的優勢,我國已經形成了極具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也促進了我省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推動新興產業不斷涌現。
其次,與發達經濟體中大量制造業企業外遷不同,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基礎雄厚,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技能勞動力持續增加,“新三樣”賃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已優勢凸顯。
李惠武:根據各大國際研究機構的預測,中國5.2%的經濟增速將高于美國、歐元區、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增長較快的經濟體。在這一過程中,廣東努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著力促活投資市場和居民消費,也為穩增長注入了新動能新活力。
楊新洪:廣東經濟外向型特征突出,與世界經濟的聯系非常緊密,也因此更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廣東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增速4.8%,其中的每一點增長都來之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是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經濟總量持續擴大,體現的是用現價計算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價值不斷提高。換言之,全省經濟增長的“含金量”更高了、成色更足了。
?關鍵詞3:前景
持續優化資源配置能力
記者:面向未來,經濟大省廣東如何繼續“挑大梁”?
李惠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處理“穩”與“進”、“立”與“破”、“質”與“量”、“短板”與“長板”的關系。也就是說,既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又要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下階段的加速發展積蓄新動能。
具體而言,建議繼續發揮好政府投資帶動的放大效應,同時錨定“一點兩地”戰略地位,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借助區位和政策疊加優勢,開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持續穩住外貿基本盤。
楊新洪: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科技攻關,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海洋經濟、新能源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此外,應充分發揮我省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王珺:當前,廣東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活力不斷迸發。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發展機遇,也提升了資本和技術門檻。基于此,廣東要持續優化資源配置能力,有效整合具備專業技術和投資實力的資源主體,抓住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贏得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