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是一項復雜、動態、開放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要從以下六個方面發力。
堅持系統優化,加快構建人才競爭優勢顯著的“試驗田”
積極爭取中央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攜手港澳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持續推動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進行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深度探索,積極解決粵港澳三地在人、財、物、稅等方面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問題,加快形成國際競爭優勢顯著的人才發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制度體系,將重大合作平臺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極點區域,激發重大合作平臺在雁陣格局中“頭雁”的輻射帶動作用。
基于重大平臺制度探索的成熟經驗,進一步加強“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區域人才協同發展制度建設。以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建設為導向,結合各市的功能定位、資源稟賦、人才基礎,梯次推進、因地制宜開展改革試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發揮政策導向、組織引導作用相結合,形成國內外人才競爭優勢明顯的制度體系,將珠三角9市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支點和區域人才協同發展的深度融合區。激發廣州、深圳、珠海在雁陣格局中“強雁”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雁陣協同”目標。
堅持政策創新,加快構建分類人才精準匹配的“百寶箱”
構建以粵港澳人才協同為核心,涵蓋大師、一流科技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體系,實現人才、用人單位自主可查、按需選擇。尤其在吸引、遴選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需求的大師和頂尖戰略科學家時,重點探索和實施“一人一策”政策體系,給予量身創設研發機構、建設定制式實驗室等政策支持。同時,探索更加開放的國際人才交流政策,給予境內高校、科研院所與國際名校、著名機構協同開展戰略人才聯合培養政策支持。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簽證政策和手續流程,重點探索“積分制”技術移民政策。
堅持一體協同,加快構建科教產才融合發展的“大舞臺”
圍繞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持續探索“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路徑。構建以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為首,以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基礎研究與創新平臺體系,持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建設一批高水平基礎科學研究聯盟。充分發揮企業承載人才的主體作用,推動龍頭企業主導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聯合體,發揮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校院所的協同作用,進一步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產學研融合。同時,加快建設高端人才創新平臺、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利用好香港科技園、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強化多元化科技金融體系的支撐作用,重點建設“小驗—中試—產業化”的人才創新成果轉化支撐體系。
堅持自主育才,加快構建戰略人才力量整合的“蓄水池”
堅持戰略人才力量梯隊的自主培養。強化戰略科學家自主培養,壯大多學科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完善戰略科學家培養使用體制機制。優化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精準遴選,組建跨部門、跨行業、跨體制的重大科研任務創新團隊。創新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傳幫帶”,發揮院士、領軍人才的領航作用,擴大重大人才計劃、科技項目、科研基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推動國有、社會資本共同創立青年科技人才發展基金。重視對工程師和技能人才的聯合培養,推動在粵高職院校、技工院校、社會組織與港澳院校、職訓機構、社會組織共同培育工程師和技能人才。
堅持引才多元,加快構建全球人才配置共享的“聚集地”
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大數據庫建設。統籌做好數據庫建設,根據各地市人才情況做好人才盤點和需求分析。同時,根據大灣區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需求,瞄準“高精尖缺”及“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整合國內外人才大數據資源,按照科技發展、產業發展兩條脈絡,分類繪制國內外科技人才圖譜、產業人才圖譜,為實施精準引才提供技術支持。
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引才引智共享機制。聯合港澳開展全球高端引才引智活動,探索高層次人才跨境柔性用才機制。同時,構建專家、企業、協會為主,政府為輔的多元化、專業化引才聯盟,重點探索“合伙人”模式,實施聯合引才、離岸引才、飛地引才、賽事引才、揭榜領題等新機制。
堅持服務提升,加快構建人才生態環境優化的“強磁場”
打造高水平國際人才交流平臺。堅持高質量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高交會”“海交會”“海外專家南粵行”等品牌活動,辦好“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大會”等特色活動。
建立高質量人才服務保障機制。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為依托,打造“實體港+云港”的“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協同港澳機構、組織共建人才分港與境外宣傳服務窗口。探索“灣區社保一卡通+人才碼”服務體系,共同打造高質量灣區人才服務標準。
完善大灣區人才安居樂業體系。加快打造一批高質量國際人才社區、人才公寓,引進和培育港澳和內地的優質基礎教育機構、醫療養老機構等,為各類人才留在大灣區發展、服務大灣區建設提供切實保障。
(作者 魏偉 吳坤津)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