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我國探索國際經貿合作的一種新嘗試,也是加強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一個突破。”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曾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親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長跑談判”過程,對多邊貿易體制規則、對外開放等領域研究深入。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帶動內陸沿邊擴大向西開放,填補我國外部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開放的基因,他提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大灣區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大灣區貿易投資潛力巨大,要發揮好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模式。”
“一帶一路”帶動內陸沿邊
擴大向西開放形成經濟增長點
記者:您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的建設成果?
霍建國: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五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在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全球經貿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我國外貿承壓態勢明顯,但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仍保持正增長,這也充分說明了該倡議的成功和潛力。
從外部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涵蓋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種國家類型。不僅面向發達國家尋求合作,還加強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這是我國加強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一個突破,也是探索國際經貿合作的一種新嘗試,進一步提升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競爭力。
從內部看,長期以來,中國對外的發展都是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中部和西部發展相對緩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開放程度不足。“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我國中西部地區與中亞、東歐、西亞的新經貿通道,帶動內陸沿邊擴大向西開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內陸和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促進中西部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形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我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最大的亮點是推動了貿易投資的大力發展。除了大型國企央企積極參與共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之外,民間投資也很活躍。貿易投資的興旺,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之間的流動更加活躍。以中歐班列為例,過去國際貿易多選擇海運,雖然成本較低,但運輸耗時長、效率不高;中歐班列通過陸路運輸打通了沿途各省市的物流,可以大大節約運輸時間、提升效率。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下一步還可以進一步優化通關效率,提升貿易便利化程度。
記者:您認為當前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因素還有哪些?發展中國家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霍建國:當前世界格局呈現出多元復雜不穩定的態勢。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以及中美矛盾等地緣政治問題和大國沖突矛盾的上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導致了全球經濟進入到一個困難的發展階段。但在全球經濟承壓的大勢下,我們還是能觀察到一些亮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包括中國在疫情后迅速迎來經濟的復蘇。
未來“一帶一路”的發展,我覺得要取決于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穩定。如果俄烏沖突等能夠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全球資源供給趨于穩定,同時美國激進的加息政策逐步收斂,進入到相對穩定的貨幣政策階段,對全球經濟來說都是利好。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也可以通過自身市場的開放,實現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的參與對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具有更大的推動力。歷史經驗證明,外向型經濟的帶動作用是非常大的,現在很多非洲國家就是通過開放實現市場經濟的繁榮,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身的對外投資能力也有所提升,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廣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要發揮好高科技產業競爭優勢
記者:“一帶一路”民間投資活躍。廣東是民營經濟大省,對于企業“走出去”,您有什么建議?
霍建國:企業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投資,是企業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非常好的契機。企業可以率先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試水”國際化產業布局,有經驗之后再推廣至其他區域。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企業大量的投資集中在發達國家,主要以兼并收購為主。在當下“脫鉤斷鏈”的背景下,歐美對一些兼并收購進行了限制,我認為,這反而給“一帶一路”投資帶來更大潛力。因為大多數合作伙伴經濟發展處于起步階段,能找到當地需求就會給企業帶來增長效益。
從投資的角度看,對“一帶一路”投資還有巨大潛能,當然也要注意規避一些風險。總體而言,還是要讓企業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和驅動力。讓觸感最靈敏的企業去判斷投資風險,而不是國家先來制定投資方向,企業再介入。政府要制定符合國情的“走出去”政策,為企業保駕護航,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格局。
記者: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最開放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有更大作為?
霍建國:廣東是改革開放先行地,外向型經濟發展對廣東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大。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巨大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其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無論是參與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粵港澳都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貿易投資的潛力也是最大的。
首先要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投資形勢,了解獲取大量的貿易投資信息,結合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和投資優勢,選擇合適的投資國別和項目,做好投資前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注重投入產出的效益。
其次要重點關注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特別是RCEP的實施生效,為擴大對這一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應結合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打通貿易和投資渠道,積極拓展市場,不斷擴大雙邊貿易和投資規模,發揮好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再次要發揮廣東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模式。隨著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等領域的跨境流動將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增長最活躍的領域,要積極探索擴大這些領域的貿易投資發展路徑,不斷突破現有的貿易限制和發展障礙,為“一帶一路”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最后要更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標國際規則倒逼改革。粵港澳大灣區有毗鄰港澳的優勢,特別是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對接國際市場的經驗豐富,在規章制度管理標準上,廣東可以進一步學習香港經驗,提升國際化水平。
堅定不移提升產業競爭力
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建設
記者:重大項目建設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所在,您對此有何建議?
霍建國:“一帶一路”建設雖取得了積極重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最大的挑戰是來自歐美國家的抵制和破壞,一些西方工業化國家對“一帶一路”項目吹毛求疵,在實踐中屢屢設置障礙。美西方的搗亂和破壞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增添了一定的復雜性和負面影響。
從項目建設規劃看,也存在一些內在矛盾和困難需引起我們的重視,包括項目的融資模式比較單一,有些大型項目的前期研究不夠深入、施工和進程未達到預期效果等。對此,我們也已采取了一些積極的補救措施,確保項目正常推進。
針對“一帶一路”項目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應深入調研,分析掌握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首先要堅持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建設,高質量意味著不僅要考慮到投入產出效果,還要追求項目的綠色環保等。
其次要考慮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資模式來解決項目的后續投資問題,引入更多投資方參與項目建設,這樣既可以分散融資風險,也體現共建共享的理念。
最后要加快推進與貿易有關的投資項目或生產型的投資項目,因為這些項目投資少、見效快,對解決就業和繁榮經濟的帶動效果更加明顯。
記者:項目投資會帶動產業轉移。有言論認為,“一帶一路”是國際產能轉移,會導致國內訂單流失,對此您怎么看?
霍建國:從投資貿易的角度看,全球范圍內正常的產業轉移是積極的,也是企業的國際化舉措。我認為這樣的擔憂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從宏觀指標上看,可能短期會有一定影響,但從微觀和長期角度看,國際化布局有利于企業經營能力的提升,從而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還有一些擔憂的聲音認為,跨國歐美公司的訂單和產能轉移會影響國內產業發展。我認為這也是美國“脫鉤斷鏈”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要謹慎對待一些中高端產業的流失,這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但與此同時,這也提醒我們,要堅定不移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當企業有足夠大的市場掌控能力,就不存在擔心“脫鉤斷鏈”的問題。
(記者 賓紅霞 實習生 黃碧瑩 策劃 王義軍 郎國華 統籌 王溪勇 羅彥軍 王海軍 陳韓暉 執行統籌 吳哲 鄭幼智 張由瓊 肖文舸 李細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