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省委書記黃坤明、省長王偉中在深圳市調研產業科技融合發展,強調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著力在產業科技融合上下功夫,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努力把高質量發展基礎打得更穩更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明確要求廣東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厚望重托,也是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推進產業科技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近年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提升。同時也要看到,產業科技融合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兩張皮”現象,資源配置重復、科研力量分散、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晰等問題依然突出。因此,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前瞻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廣東有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大平臺,以及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兩大國之重器,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全國第一,是國家的重要創新動力源。進一步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要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新型科研機構優勢,發起和承擔更多重大科技項目,聚力推進重大裝備、關鍵材料和零部件協同攻關,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牽引和帶動作用的科技成果,以高質量源頭科技供給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推動產業科技融合發展,還要充分發揮廣大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人才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廣東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高新技術企業有6.9萬家,是創新的主力軍。要進一步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強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緊密銜接,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更好發揮科技在發展生產力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牢記一切創新成果都是由人做出來的,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為此,必須做好創新人才引育工作,著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大力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形成高端科創人才聚集效應,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全省各地各部門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著力在產業科技融合上下功夫,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廣東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