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絲苗米、杏仁餅,大到樓宇可持續發展指數、食品冷鏈應急配送規范,如今都有了“灣區標準”。
4月24日,粵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110項“灣區標準”。打開這份標準清單,其中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類14項,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類16項,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類80項。“灣區標準”以形象化、具體化的集中呈現方式,讓公眾對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有了更加直觀清晰的理解和認識。
打造全領域的“灣區標準”,是推進“灣區通”工程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這批令人期待已久的“灣區標準”,緊貼大灣區共同發展需求,科學性、適用性較強,必將助力大灣區融合發展提速、市場一體化水平提升。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需要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工作。期待“灣區標準”進一步拓寬廣度、強化深度,在推進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兼容、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撰文 劉艷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