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廣東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和探索“一國兩制”新實踐等目標使命,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取得階段性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地方視察選擇廣東,并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了更高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任務,要求廣東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浉郯拇鬄硡^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把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而超大規模經濟體可以也必須內部可循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方面依賴于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這樣才能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不斷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可靠性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另一方面還依賴于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這樣才能在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下,確保國內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和經濟循環暢通。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引領示范作用。在粵港澳大灣區,港澳具有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的獨特優勢,而大灣區是國內市場規則體系與國際市場規則體系的對接與轉換之地。粵港澳大灣區還擁有通達全球的空港群和海港群,近年來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等各個方面的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提升成效明顯。在建設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大灣區經濟活力強,開放程度高,國際化水平領先,產業體系十分完備。其中,內地珠三角地區的先進制造業具有規模體量大、配套體系全、發展空間廣等優勢;而港澳的現代服務業發達,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大中心”和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大灣區扮演著戰略支點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碧嵘鬄硡^市場一體化水平,本質上是優化區域自由貿易制度安排。一方面,應推動香港和澳門CEPA升級,加快構建內地、香港、澳門單一自貿區,為大灣區構建一體化市場提供制度基礎。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優化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營商環境,推動制度型開放,繼續加強與港澳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主動對標高水平國際投資貿易協定規則,不斷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大灣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充分發揮港澳在現代服務業的優勢,加強粵港澳三地在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戰略合作,有針對性地加快補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持續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把大灣區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經濟學角度看,高質量發展是從更多地依靠資源投入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在新發展階段,只有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科技成為關鍵變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并進一步強調,“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創新是灣區經濟的魅力所在,科技創新力量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布局成型,創新載體、創新主體和國際人才不斷集聚發展,尤其是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布局落地,推動大灣區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另一方面,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互補性強,港澳地區擁有基礎科研和科技金融方面的科創資源優勢,而珠三角地區擁有高端制造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產業體系優勢,“一國兩制”下大灣區也能通過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匯集全國乃至全球的科創和產業要素并融會貫通,從而通過自主研發+國際合作促進大灣區整體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大灣區“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僅次于東京—橫濱之后排名全球第二。大灣區在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發揮了示范效應。
大灣區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要加快區域科技合作的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促進人才、技術、數據、資金等科創要素充分流動和有效配置,提升知識產權、產學研轉化等科創規則銜接水平,協同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金融鏈—人才鏈”分工網絡。要協調資助大灣區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形成高端科創人才聚集效應,早日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努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上取得更大進展。
把大灣區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區域在資源稟賦、地理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差距明顯,實現現代化關鍵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實施一系列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現代化進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經驗。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的理論總結和新時代以來的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并全面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
灣區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是國際一流灣區的重要特征?;浉郯拇鬄硡^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擁有8千多萬人口,綜合實力、科技創新、開放水平和綠色發展等各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擁有強大的集聚經濟功能和輻射帶動效應,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正在積累經驗和形成示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任務之一便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東西兩岸協調發展不斷增加,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拓展了港澳發展空間,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攜手打造“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東盟”跨境產業鏈供應鏈,深贛港產城一體化合作區建設為推動沿海與中西部產業協作提供了示范。另外,與京津冀、長三角、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國家戰略協同發力,打造了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睆闹袊浆F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質要求和戰略安排來看,促進共同富裕是新征程上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逐步縮小區域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縮小區域差距必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發揮好大灣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優勢,推動產業有序轉移要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創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制,積極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和模式。另外,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兩制”下的合作,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更需要加強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的取長補短,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實現大灣區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新模式;在文化交流和環境保護方面加強合作,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通過打造不同制度間的經濟互利合作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典范,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發展特征。
?。ㄗ髡呦?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毛艷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