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畔,越秀山下,千年商都再次舉世矚目。
4月18日至20日,“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舉行,眾多中外政商學研界嘉賓齊聚廣州,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窗口,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給世界帶來的新機遇。
當今寰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
從“讀懂中國”到更深層次地“讀懂”中國式現代化,“讀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發展戰略最具影響力的平臺之一,讓一個更加真實可觸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面前。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被賦予新的使命任務:要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大灣區是讀懂中國的一個好故事。”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鄭永年說。
從“字里行間”讀懂中國
讀懂中國,首先是看見中國、了解中國。
“‘讀’這一字眼是相互的,意味著共享的精神,中國的開誠布公給了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讓各國可以正確深入地剖析中國的‘字里行間’。”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
中國取得的諸多成就讓世界矚目,對于當今的世界來說,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是一個絕佳平臺。
從2019年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到2020年的“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征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從2021年的“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世界百年變局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到今年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每年都精準提出契合時代的主題,以期答時代之問。
盛會背后,粵港澳大灣區成了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
“對中國來說,廣東省、珠三角和大灣區就是很具代表性的區域,全世界都能從大灣區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大衛·弗格森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開放是與會嘉賓熱議的主題之一,也是深深融入大灣區血液的基因,讓大灣區始終挺立在時代發展的潮頭。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也是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千年商都廣州開放之門同樣越來越大。
在廣州,這邊上演“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另一批全球客商也從其他角度“讀懂中國”——在第133屆廣交會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8家境外企業參加進口展,大灣區搭起聯通中外的貿易之窗。
這一場跨越大洋的智慧對話,傳遞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脈動。
“人類未來的興衰也許取決于世界能否找到合適的合作方式,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發展格局大變革下的一個合作示例。”英國工黨影閣財政部發言人、議會上院議員戴維森勛爵觀察到,大灣區從一般“制造”到高質量“智造”的轉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這也將“決定未來會被塑造成什么樣子”。
“2022年世界最大的獨角獸就誕生在廣州,這家企業叫Shein,中文叫希音。”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許正中說,全球前十大獨角獸企業中有5個是中國企業,其中2個就在廣東。
通過粵港澳大灣區,世界可以更加正確深入地讀懂中國。
菲律賓前總統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見證了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令人“嘆為觀止”的發展。總結中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她提到了四個因素:“第一,立足長遠愿景;第二,擁有為此愿景付諸行動的強烈意愿;第三,重視基礎設施;第四,重視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同樣見證中國巨變的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說,中國發展造福了世界,尤其是對地區國家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期待看到中國經濟更強有力的增長,并且在接下來幾年內引領世界發展。
“讀懂中國”的會場里,在知名政治家、學者、企業家、外國駐華使節、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駐華代表的“領讀”下,世界看到了回答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
以開放多元凝聚智慧
長期以來,中西文化、多種文明在大灣區交匯融合。這里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和包容的文化,是文明發展進步的見證之地。
前不久,時隔9年再度訪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第一站選擇了廣州。“在中國不同的發展階段,新加坡歷任領導人始終竭力厘定中國的優先事項,規劃兩國利益匯合點,實現了兩國雙贏發展。而今,中國的發展已為整個東盟提供了機遇。”吳作棟說。
“法國希望明年成為中法歷史的關鍵年。”2024年是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第60周年,法國前總理、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主席讓—皮埃爾·拉法蘭表示,法國將組織一個人文交流的動員年,也將成為中法合作的高光年。
秉持開放多元的理念,“讀懂中國”成為不同領域思想交流、文化萃聚的舞臺。
從長江的源頭到上海,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鏡頭展現了這6300公里的風土人情,“這段風景我10年前也拍過,拍兩次是想通過一條河來展現這十年中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十多年前,這位日本導演就開始用鏡頭“讀”中國;十多年后,他用鏡頭“讀懂”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與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用建筑“讀懂”中國。“地域、文化、時代,三個簡單而又隱含無限可能的詞匯,共同融合構筑了我的建筑創作構思的源點與哲學基礎。”從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巧思,到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設計……何鏡堂用中西合璧的設計方法,帶領創新團隊將一個個具有時代和國際特征的地標建筑,巧妙呈現在中國的大地上,也傳遞至世界各地。
今年3月,中國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之后,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中國已將自身命運同各國人民命運緊密相連,這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樹立起的廣泛共識。”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說。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
“中國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當下,沒有國家能夠‘脫鉤斷鏈’。”土耳其經濟政策研究基金會主任居凡·薩克說。
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說,中國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讀懂中國的渴望與日俱增。
用互聯互通深化合作
在本次專題論壇上,“新機遇”主題引起了外國政要專家的深入思考。
開放包容、互聯互通、貿易自由……論壇上,多國政要專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熱議,為世界區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借鑒和啟發。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表示,這些特質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好保障,“中國與歐洲應彼此保持開放,在貿易、科技和文化方面互通有無”。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巴西旅游部前部長福鑫十分關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趨勢新機遇。他表示,“對于拉美和全球來說,可以從中國借鑒的不僅有經濟發展方面的優越性,還有更廣闊領域方面的經驗。”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果,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縮影。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經濟發展動力十足;2022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人民幣,國內外投資熱情高漲。
這場論壇上,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路徑與創新經驗,世界正看到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新探索與作為。
“我們非常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發展中受益,大灣區也積極在全球尋找新的市場,我相信巴基斯坦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理想的市場。”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前特使扎法爾期待,巴基斯坦能與大灣區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記者 周甫琦 吳雨倫 王一晴)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