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展現粵港澳大灣區與日俱增的科創活力和實力,反映科技創新為生產生活帶來“智變”的突出成效,南方網聯合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推出“‘灣’轉‘黑科技’”系列報道,走訪體驗大灣區一項項生動的“黑科技”,解碼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密碼”。第二期“灣”轉“黑科技”帶你看看一個來自東莞的機器人,如何腳踩“風火輪”走向世界。
去年底以來,ChatGPT持續引起熱議,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備受關注。機器人被稱作“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是衡量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標志。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產業正加速崛起。數據顯示,廣東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3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數量超過800家,位列全國第一梯隊。廣東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3.9%,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被稱為機器人領域“夢工廠”的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正以創新為驅動,推動“機器人軍團”強勢崛起,走出超60家硬科技企業,成為大灣區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縮影。
本期“‘灣’轉‘黑科技’”注意到了一個孵化于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的機器人“刑天”。當國內其他機器人還在絞盡腦汁優化減速器等傳動機構時,“刑天”已經攻克了機器人領域的“卡脖子”技術——直驅技術。它直接“拆掉了”減速器,依靠六個直驅型關節實現了更為靈活敏捷的運行。作為國內首個直驅型雙輪足機器人,它能完成彈跳、側蹲等動作以適應各種地形環境,打開了人們對于機器人應用場景的新想象。
看中“刑天”的技術優勢,目前不少海外企業紛紛投來合作“橄欖枝”,希望通過二次開發,如裝設傳感器、激光雷達等配件,使“刑天”在人力所不能及的領域,承擔巡檢等任務。
“刑天”誕生的背后,離不開大灣區科創力量。造出“刑天”的正是成立于香港、落地在松山湖的本末科技,其創始人張笛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師從李澤湘教授時孕育出了“刑天”的雛形。如今,本末科技正匯聚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等大灣區高校的研發骨干,背靠東莞松山湖的創新創業生態,成長為直驅領域的“領頭羊”,加速推動“刑天”腳踩“風火輪”走向世界。
策劃:黎妙娟
統籌:何梓陽 劉思敏
腳本:劉思敏
出鏡:盧玲玲
拍攝:李卓軒
剪輯:品牌運營中心團隊
支持:馮嘉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