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沖著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來的。”回想起2022年只身從沈陽坐高鐵前往吉林參加招聘會的情景,馬倩倩的眼神中都會閃爍出熾熱的光芒。
今年24歲的馬倩倩,是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全線唯一的女施工員。
12月11日,粵港澳大灣區跨江跨海通道將再次“上新”,橫跨珠海和江門之間海域,黃茅海跨海通道即將正式通車。
今年24歲的馬倩倩,是該項目全線唯一的女施工員。
兩年多的時間,這位00后姑娘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畢業生,成為了一名能獨當一面的一線施工技術員,如今迎來她的圓夢時刻。
黃茅海跨海通道起于珠海高欄港經濟區,橫跨黃茅海水域,終至江門臺山市,全長約31公里,其中跨海段約14公里。
從“小姑娘”到“馬工”
云霧與海浪交相呼應,紅樹林間白鷺飛舞,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首先吸引到馬倩倩的便是這幅生態美景。
2024年6月,因項目部人員調整,保利長大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T5合同段西引橋管理人員面臨空缺,現場點多線長,是塊難啃的“硬骨頭”,一時間人手不夠,無人能上。這時馬倩倩主動請纓:“要不我來吧!”
9月27日,黃茅海跨海通道上,馬倩倩正在檢查伸縮縫施工進度。
剛進入施工現場時,馬倩倩遭遇了諸多質疑。“你來現場干什么?你怎么會來這里?在辦公室吹空調不好嗎?” 這樣的聲音不絕于耳。在這個傳統上以男性為主導的施工一線,這個年輕女孩顯得格格不入。
但馬倩倩并沒有被這些質疑聲嚇倒,反而將其化作前進的動力。
9月27日,黃茅海跨海通道上,馬倩倩正在檢查施工安全。
不同于攝影美圖上的美好、雄偉,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嘈雜景象才是施工一線的常態。
從今年6月到8月,白天,馬倩倩要頂著烈日在施工現場奔波,與各種材料、器械打交道,跟手里6個施工隊、70多名工人溝通,檢查工程進度、監督施工質量,每一個細節都不敢有絲毫馬虎;夜晚,還要埋頭整理資料、繪制圖紙、計算數據,為第二天的工作做精心準備。
內外業的無縫銜接讓她幾乎沒有了喘息的時間。
其中,橋梁伸縮縫施工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工期緊迫、工程量浩大且質量要求極高,作為橋梁在溫度作用下“呼吸”的載體,伸縮縫不僅要承載車輛輪胎的反復沖擊,更關乎行車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9月27日,黃茅海跨海通道上,馬倩倩正在陪同業主驗收伸縮縫。
馬倩倩接手后,扛住壓力,合理安排工作面,緊抓工效,嚴控質量,及時總結經驗,按計劃圓滿完成全線100條伸縮縫施工,其中黃茅海大橋西側兩條D1360型伸縮縫安裝僅用20天完成,為全線其他附屬工程施工保證了作業面。
“管理西引橋后,別人問我負責哪里,我都豪氣說出,整個引橋都歸我管。”馬倩倩笑著說道,“大家從一開始稱呼我‘美女’‘小姑娘’,到現在稱呼‘馬工’,我覺得很自豪,說明能力得到了認可。”
黃茅海跨海通道江門一側,鷺鳥成群結對在此嬉戲,與遠處的大橋相映成趣 。
為了心中熱愛,由“i”變“e”
在馬倩倩看來,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復雜精妙的工程技術、雄偉壯闊的大橋結構宛如神秘的寶藏,散發著無盡的吸引力。這種對技術與建筑美學的癡迷與向往,成為她踏上筑橋之路的初心。
9月27日,馬倩倩望向正在建設中的黃茅海跨海通道。
在大學期間,馬倩倩常常瀏覽橋梁方面的雜志和公眾號,一下就被黃茅海跨海通道深深吸引。
當得知參建單位保利長大在招聘時,她主動查詢面試流程,由于自己所在的沈陽建筑大學面試時間較晚,為了不錯過機會,她毅然從沈陽坐高鐵前往吉林建筑大學參加面試。“我能去黃茅海嗎?”面試時,她的熱情與執著讓面試官印象深刻,當場便與她簽訂了合約。
身處海上,六七級的海風呼呼拍來,聲音但凡小了就會被吞沒。作為一個典型的“i人”,馬倩倩從不敢大聲說話,到為了進度、質量、安全與工班及合作單位據理力爭,變為了大聲表達自我的“e人”,溝通協調能力、邏輯思維方式都得到不小的突破和進步。
攻破了“語言關”,隨之而來的“業務關”成為了她成長路上的又一重要關卡。
9月27日,黃茅海跨海通道上,馬倩倩正在開車前往施工地點。
伸縮縫錨固區混凝土表面裂紋是橋梁建造過程中要面對的通病,為了減少裂紋,馬倩倩積極參與到項目部進行的蒸汽養生與普通保濕對照試驗中。
夏季白天溫度過高,澆筑混凝土是在晚上。伸縮縫收面、等待靜停就需要5個小時,待達到蒸養條件已經是深夜,她需要和同事在現場把控每一個細節和步驟。
“最晚的一天凌晨2點才搞定,因為幫工人搬了點材料,第二天上班打卡指紋都識別不出來了!”馬倩倩笑著說。可喜的是,做完了4個對照組,通過測不同時間段的混凝土強度,項目組形成了一套伸縮縫蒸汽養生工藝流程,裂紋情況得到改善。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一個足夠寬闊的平臺,工程復雜、施工難度大,能得到全面的鍛煉,自己在技術、實操等方面提升很大。”馬倩倩認識到,剛畢業就能參與重點工程建設,自己足夠幸運,能做的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汲取養分。
從“小姑娘”到“馬工”,馬倩倩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我老家在西北,甘肅定西,爸媽很少出遠門。黃茅海跨海通道就要通車了,我希望到時候可以帶家人過來,開車到橋上走一走,看看大灣區,希望他們也能為我感到驕傲。”臨近通車,回想這兩年多的建設歷程,馬倩倩心中泛起一絲遺憾 ——感慨自己加入項目的時間有些晚。
未來,她希望能參與更多像這樣的重點工程,堅持心中所愛,繼續為國家交通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珠江西岸、南海之濱,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擁有世界最大跨徑三塔公路斜拉橋的黃茅海跨海通道身姿挺拔、格外優美。
腳本/采寫:南方+記者 李赫
拍攝:南方+記者 鐘志輝 石磊
剪輯:南方+記者 周鑫宇
設計:譚唯
編輯:龍達洋
策劃:袁佩如 張由瓊
通訊員:常大 程家玟 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