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迎來256名新生。這是內地第一所澳人子弟學校,橙白相間的墻面色調盡顯青春活力。
75年前,1949年10月1日的清晨,正是在澳門濠江中學,時任校長杜嵐升起了澳門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愛國愛澳是我們的傳統。”現任濠江中學校長尤端陽說,“我們希望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具備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澳門英才。”
1978年,香港商人張子彌在東莞創建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自此開啟了廣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篇章。粵港澳之間的合作,一步步從“前店后廠”“三來一補”模式,變成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互補。
連日來,粵港澳三地舉辦的慶祝活動熱鬧非凡,“我和祖國有個約會”展演、時代杯“中國心·香港情”全球華文創作大賽等相繼舉辦,寄托了三地人民對祖國的共同祝福。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來,大灣區經濟總量從超10萬億元上升至超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高質量發展潛力和動能不斷釋放。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賦予了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全新定位。
看珠江大潮澎湃,開放活力生生不息。廣東錨定新定位、肩負新使命,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軟”“硬”聯通 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速
秋高氣爽,伶仃洋海風獵獵。深中通道即將迎來開通100天的日子。
作為當今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深中通道不僅實現了廣州南沙與深圳前海的陸路聯通,同時串聯珠海橫琴,讓大灣區進一步互聯互通。
從珠江西岸到東岸,車程從兩個多小時縮短至20分鐘,大灣區時空距離正在縮小。從沿線的深圳前海、東莞濱海灣新區,再到中山市翠亨新區,深中通道輻射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聯動發展。
珠江水奔流向海,一條條交通大動脈跨江屹立:2008年黃埔大橋竣工通車,2018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2019年南沙大橋建成通車,如今珠江口地帶還有6條在建和規劃的通道,連“灣”成“圈”,舞臺更大。
粵港澳三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歷來經濟交流、人員往來頻繁。如今,三地通過要素流動、制度對接,讓灣區獨特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制度安排化作獨特優勢,探索更多可能。
“軟聯通”讓市場一體化水平再提升。“灣區通”工程深入實施,“港澳藥械通”“灣區社保通”“跨境理財通”以及“政務服務”跨境通辦等一批標志性事項落地實施。“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政策落地,“雙向奔赴”成為大灣區新常態。
大灣區要素跨境流通更便利。河套率先開展數據跨境交易試點,實現定制化數據跨境可信傳輸;首個大灣區商事糾紛司法規則銜接指引出臺,為涉港澳商事糾紛的處理提供更加具體清晰的操作指引。
機制對接規則銜接更緊密。廣東上線粵港“跨境通辦”服務專區;推出“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為灣區居民提供“三地同城、無感跨境”的便捷服務體驗。珠海創新制定澳門醫療人員、藥學技術人員專業資格在橫琴執業的辦法;前海率先試點推進建設領域規則與港澳銜接,成立深港知識產權合作推進小組……
“灣區經濟之間的比較,不在于大,而在于強;不在于規模,而在于質量;不在于單體城市,而在于城市群和產業圈的集聚和擴散能力。”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說。
如今,廣東經濟總量屢創新高,擁有廣州、深圳兩座超3萬億元中心城市和東莞、佛山兩個萬億元城市,大灣區人口從約7000萬增長到超8600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比2018年增加3萬家;“軌道上的大灣區”基本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融入灣區人日常。
一個更加開放、更加融通的世界級城市群正加速“聚變”。
創新引領 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
去年6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布,錨定“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目標,這片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迸發大能量。
全球創新要素不斷匯聚,國際頂尖研發中心林立。如今,蘋果應用研究實驗室等6家外資企業研發中心落子河套,中國一汽大灣區研發院、華潤生命健康研究院等大型央企研發中心等進駐。“深圳的優勢得天獨厚,是我們建設實驗室的‘天選之地’,這里就是中國的‘硅谷’,我們會繼續加大在深圳投資。”蘋果公司首席運營官杰夫·威廉姆斯說。
截至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累計超過160個,匯聚6個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吸引超1.5萬余名科技科研人才在此奮斗,累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1700件。
強化基礎科研能力,挺起科學“硬脊梁”。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和南沙科學城為主要承載區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起步成勢,鵬城、廣州實驗室等“國之重器”相繼布局。
走進位于東莞松山湖的中國散列中子源,精密運轉的“超級顯微鏡”,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新能源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有力支撐,粵港澳三地科學家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做實驗”。
用活產學研聯動優勢,筑牢技術“護城河”。大灣區擁有4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學、超過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5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
在珠海,圣美生物診斷技術有限公司由麗珠醫藥集團及旗下麗珠試劑公司和美國Cynvenio生物系統公司三方合資創立,瞄準液態活檢的癌癥早篩市場。“大灣區的科技資源眾多,我們和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中國科學院、華南理工大學等方面都有合作,著力培育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圣美生物總經理石劍峰說。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動能。大灣區5G、集成電路、納米、生物醫藥四大產業創新高地建設穩步推進,戰略性產業集群蓬勃發展,逐漸成為增長主力引擎。瞄準萬億前沿產業方向,廣東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打造以廣州、深圳為核心,以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為重點的產業創新發展區。
一個更創新、更具活力的大灣區正在崛起,引世界刮目相看。
同心筑夢 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
“去年,我和太太在橫琴正式安了家,今年小家庭迎來了新成員,在大灣區的生活有了更多期待。”澳門青年黃滋才在琴澳兩地跨境創業,他的太太在位于橫琴的澳門大學上班。
他們的新家位于天沐河畔的“澳門新街坊”。黃滋才從家中開車,經過橫琴口岸把太太送到澳門大學,再回到自己在澳門的辦公室,大概需要40分鐘。而過去從澳門的家出發,雖然不用過關,這個路程卻要1小時。
在這里,他們找到歸屬感,亦有奮斗的成就感。
2011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落地橫琴;2019年,黃滋才在此開啟了創業之路。今年,“澳門監造”系列標志發布,他所在的公司獲得了第一批標志。“很多企業客戶找到我們,打聽怎么拿到這個‘認證’,大家對我們的信任度一下子就提高了。”
政府搭臺,筑巢引鳳;青年逐夢,共贏未來。如今,“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已搭建完成,大灣區內地9市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達84家,累計孵化港澳創業項目超過5300個,在孵港澳項目數量占比達40%以上。
在這里,他們有共同的生活圈,共繪同心圓。
香港居民鄭媛常在周末前往深圳購物。“灣事通”平臺正式上線后,她的“北上”生活更加便利:“掃碼坐地鐵、找酒店,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搞定,太方便了。”目前,“灣事通”已上線超100項服務,日均活躍用戶數3萬余人,提供“三地同城、無感跨境”的便捷體驗。
大灣區內地城市醫療服務“港味”更濃。7月30日開始,在南沙的港澳人士享受到了“港藥達”服務。通過信興綜合門診部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在家就能得到港澳醫生的專業診療服務,實現港澳常用藥物“配送上門”。南沙還與香港大灣區醫療集團合作共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引進港式金牌全科門診部,2023年以來累計服務6000余人次。
“跨境養老”正成為港澳居民的新潮流。今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把7家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讓符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時有更多的服務點選擇。78歲高齡的周成來自香港,對他在廣州居住的養老院十分滿意:“環境和星級酒店差不多。”
大灣區社會保障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截至今年2月,港澳居民在粵參保32.7萬人次,享受廣東社保待遇4.9萬人次。
一個更加多彩、更加共享的家園正在建成,讓每一個夢想找到生根之處,每一個灣區人尋得溫暖港灣。
數讀
粵港澳歷史經濟合作
●1979年7月,深圳、珠海經濟特區成立,為開展粵港澳經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20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9年來,累計入駐港澳資企業2.6萬家,實際利用港澳資509億美元,占廣東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的九成以上,成為全國港澳投資的首選地
●廣東省進出口連續38年居全國第一。2023年,廣東進出口總額達1.2萬億美元,是1952年的9751倍,年均增長13.8%
四個重大平臺發展現狀
●2024年上半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93億元,同比增長6.1%
●2024年上半年,前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3.8億元、同比增長7.1%,
●2023年南沙新簽約項目132個,總投資達3635億元,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9個(累計270個)
●截至2024年6月,落戶河套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的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已累計推出標準138項、發表白皮書23項、測試認證產品237款、發展會員1724家
案例
澳門醫師跨過濠江到橫琴執業
早上10時,澳門醫師張倩君已經在診室中忙碌開。
“我看一下喉嚨有沒有發炎。”一輪細致把脈后,張倩君拿起手電筒為患者進一步檢查。“除了按時吃藥,平時也可以用赤小豆、粉葛、白扁豆煮湯,這樣睡眠會更好一些。”
說話輕聲細語,診療細致負責,張倩君給琴澳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新回到橫琴醫院出診,我發現更多居民慕名來到醫院看病,平均每天需要接診近10名患者。”每周四,張倩君都會從澳門乘車經橫琴口岸,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橫琴醫院坐診。
隨著琴澳一體化發展提速,不少澳門醫護人員選擇來到橫琴跨境執業,為琴澳居民提供趨同澳門的醫療保健服務。2024年1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橫琴醫院正式運營,2月份開始陸續有13名澳門醫生獲批回到橫琴醫院跨境執業,張倩君便是其中一名。
張倩君表示,如今也有不少澳門居民特意來到橫琴醫院問診,因為內地醫院在身體檢查或住院檢查上排期會更加方便,檢測價格會便宜許多。此外,在橫琴醫院也能掛號澳門醫生,澳門醫生熟悉澳門的醫療系統,整個就診過程更加熟悉,講解會更加清晰細致。
隨著《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人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管理規定》落地施行,符合條件的澳門醫生在橫琴執業更加便利。
“我們的執業審批流程簡化許多,資料提交后不到20天就收到了證件。”張倩君說,新政取消了之前辦理證照所需要行為紙、個人體檢報告,只要提交個人營運執照、澳門執業醫師證,注冊有效期也延續至3年。同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也多舉措鼓勵澳門醫生赴橫琴跨境執業、交流學習。
談及跨境執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張倩君表示,澳門醫生通常都是個體執業,接觸的患者有限,來到橫琴醫院后則可以接觸更多不一樣的患者,以及學習更多醫院運營的常規操作。自己來到橫琴醫院后,通過和不同專家交流,也正重新學習一些西藥處方的使用方法,實現“中西合璧”。
親歷
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國偉:
科創夢想在
大灣區生根發芽
香港是我追逐電子專業夢想的大舞臺。這顆夢想的種子落于大灣區土壤,找到了蓬勃之路。
那是1998年,當時我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南下攻讀電機電子專業博士學位。香港這座城市充滿活力與奇跡,我在這里踏足國際尖端科技領域,見證了許多商業奇思妙想,也因此篤定了“把科技變為技術,再成為產品”的創業之路。
2003年,在導師的鼓勵和港科大孵化基金的支持下,我和團隊創立了香港微晶先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此后數年,微晶公司在香港大埔工業邨漸次建起自己的LED芯片生產線,繼而成功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并進入產業化階段。
在香港公司業務欣欣向榮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內地高速發展的機遇。2006年,我們認為公司要實現新跨越,必須緊貼內地市場。于是,在公司董事會的支持下,我們在廣州南沙注冊成立了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需要專業的實驗室和先進的設備,在晶科電子最為困難的時候,霍英東基金投資了1000萬元支持公司在南沙建立實驗室,幫助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此后,搭乘著珠三角高科技產業升級的東風,憑借著扎實的技術積累以及粵港合作優勢資源的支持,晶科電子實現快速發展。
2011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晶科電子在南沙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新廠房落成投產,成為公司北上的里程碑。此后,憑借著過硬的品質,我們的LED器件及模組產品打通渠道,供應給創維、長虹、TCL等知名電視廠商及飛利浦、三星等國際企業。
經過20年的不斷積累與沉淀,晶科電子的多款產品性能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今,我們的業務輻射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產值規模近25億元,員工也從落戶南沙時的十幾人發展到如今的2000多人。
回望我們初到南沙之時,這里還是大片農田。現在這里正崛起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越來越多的粵港澳合作落地于此。
近年來,廣東積極打造集成電路“第三極”。南沙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逐漸走向成熟,特別是萬頃沙集成電路產業園的規劃與建設,以及“強芯九條”等產業政策的實施,半導體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
作為參與者與見證者,我將繼續發揮企業家的拼搏進取精神,加快推動產業生態的成熟,用“芯光”創造美好生活。
(記者 唐子湉 楊天智 黃天儒 任燚 張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