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產自廣東省肇慶市的一批批供港生乳經海關經驗監管合格后,發往香港地區的各大超市,香港地區市民當天即可享用到新鮮牛乳。而在蓮花山口岸,大批內地水泥、河沙等建筑基礎材料正源源不斷運往香港,支持當地的大型基建項目推進……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周年以來,記者連日采訪獲悉,海關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通過更加人性化和創新性的舉措著力打造便利的通關體驗,不僅極大縮短了粵港澳居民的生活工作距離,也有力推動了大灣區交流合作基礎上的融合煥新,使大灣區優勢更強。
廣州的蓮花山口岸位置優越,地處伶仃洋出海口,水路直通港澳,配套的高速交通網發達,也是珠三角供港建筑材料的主要集散地。
“過去,我們裝完貨后只能通過轉運的形式出口,如今在海關等部門的便利措施支持下,我們可以在指定地點將水泥裝船,然后到蓮花山港辦結通關手續后出口,節省了轉運的時間和成本。”臺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麥咖唯說。
為進一步持續推動整合大灣區物流資源,廣州海關聯合廣州港創新推出“灣區一港通”改革,以南沙港為樞紐港,珠江內河沿江港口作為支線港,形成“兩港如一港”的作業模式,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精簡了在沿海港口辦理手續。
今年2月,34個裝有洗碗機、電烤箱、微波爐等出口小家電的集裝箱采用“灣區一港通”模式,在佛山順德北滘碼頭辦理通關手續后,通過駁船運至廣州南沙港,直接裝上國際貨輪運往荷蘭、印度等海外市場。“通過‘灣區一港通’模式,我們可以節約3至4天時間,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佛山市美的報關有限公司主管趙龍表示。
目前,該改革項目已推廣至內陸港,累計開通航線20條,貨物平均堆存期由7天縮短至2天。2023年通過該模式累計進出口貨物達16.5萬標箱,為企業節省綜合成本超4000萬元人民幣。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一流灣區,首要一環便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在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的基礎上發揮綜合優勢。去年4月17日,海關總署與香港特區政府環境與生態局簽署《關于內地供港生乳安全監管的合作安排》,廣州海關率先試點內地供港生乳安全監管合作。據統計,2023年僅廣州海關所屬肇慶海關共監管供港生乳產品共541批次,9459噸。
馬產業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產業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馬匹運動及相關產業發展,加強香港與內地在馬匹、飼草飼料、獸藥、生物制品等進出境檢驗檢疫和通關等方面的合作。
廣州海關與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提出粵港兩地統一實施馬匹疫病監測計劃,建立監測結果互通、互認、互信機制,持續加強粵港兩地交流和技術研究,積極推動規則銜接和互聯互通。目前,香港賽馬的運輸頻次已提升至每周“三進三出”,廣州從化馬場常駐賽馬近500匹。
廣州海關綜合業務處副處長何敏慧表示,海關監管制度創新有力促進了大灣區要素跨境便捷流動,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進一步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加強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接下來,海關還將持續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推動多個智慧海關場景項目加快落地見效,推動大灣區要素流通實現更高水平的安全、便利、高效。
(記者 許青青)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