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將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17日,南都記者從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的《廣東新質生產力2023發展調研報告》中獲悉,廣東省新質生產力發展布局早、速度快、總量大、體系相對完整,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儲能池”。
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金字塔陣列。
2024年初的調查顯示,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態鏈正在形成,相關產業鏈競爭力明顯,重點產業全國領先。廣東省初步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廣東省構建以鵬城、廣州國家實驗室為引領,以省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夯實科技發展創新源泉。同時,以華為、騰訊等一批頭部民營企業也布局了相關實驗室,夯實科技發展創新源泉。
此外,廣東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且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優勢明顯。
在科創企業數量和質量方面,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承擔新質生產力主要產出的科創企業數量、質量全國領先。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集群度高。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廣東有超過95%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超過97%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接近95%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中在珠三角9市,代表著創新能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研發費用超過3600億元,進入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十位。
《報告》也指出,廣東在部分新質生產力賽道仍需補短板、強弱項。目前,廣東高新技術賦能制造業仍不充分,新質生產力總體水平有待提升,精密裝備、基礎材料、工業軟件等領域嚴重依賴進口,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需要迎頭趕上,獨角獸企業總量與北京上海差距較大,科學技術變現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等。
(記者 梁令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