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兩地中醫藥的合作,有了新的進展。1月24日,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官宣,與香港首家中醫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院院合作”的新征程。
這一份協議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它將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規則機制不同的背景下,廣東和香港兩地中醫院的龍頭單位將開展怎樣的合作,既實現自我發展的突破,又為灣區醫療互融探索新可能?
香港首家中醫院于明年投入使用
從公營中醫診所到首家中醫醫院,香港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
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受香港醫院管理局委托,兩位廣東省中醫院的“女郎中”——林琳和楊志敏前往香港抗擊非典,在此期間她們使用中醫方法治療非典病人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這使香港很多專家看到了中醫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之后更是打破了中醫藥不能進入香港公立醫院的歷史,香港公立醫院開始設立中醫門診。2003年,全港分階段開設18間公營中醫診所。
香港人信中醫、用中醫,2022年有逾150萬人次往18間中醫診所求診,因此,從2017年起籌辦的首家公立中醫院就備受關注,承載了許多香港居民對高質量中醫藥服務的期盼。
香港首家中醫醫院位于將軍澳,計劃在2025年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醫院運營模式頗有亮點——采用公私合營模式,由特區政府全資興建,通過招標委托了香港浸會大學成立浸大中醫醫院有限公司作為營運機構,負責香港中醫醫院的管理、營運以及保養。
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醫院將分階段開展服務,設有6個分科,包括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科以及針灸科,不僅將提供純中醫、以中醫為主及中西醫協作形式的臨床服務,并提供一系列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住院和門診服務。此外,還會為三所設有中醫學院的香港本地大學提供臨床實習場地,并作為執業中醫師的培訓平臺。在推動中醫藥科研方面,中醫醫院會與香港本地、內地和海外的大學及教育機構進行臨床科研及中成藥開發研究。
粵港中醫首次開啟“院院合作”模式
一直以來,大灣區中醫交流非常密切。2022年,廣東省中醫院曾與香港醫管局牽手,共同開展中醫訪問學者計劃、大灣區進階中醫臨床培訓計劃,旨在為香港培養一批傳承中醫的骨干人才。
不過,粵港的交流合作,更多體現在醫護人員層面之間,缺少醫院間的互動。這一次簽約之后,廣東中醫藥界正式開啟了與香港“院院合作”的新征程。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中醫醫院,廣東省中醫院被譽為“南粵杏林第一家”,年服務患者量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中醫醫院第一,連續10年蟬聯全國中醫醫院競爭力排行榜榜首,實力自然毋庸置疑。對香港中醫醫院來說,面對居民的超高期待,它有迫切發展的需求,渴望能找到了一個參考系,爭取在更短時間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雙方一拍即合,默契十足。
不久前,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啟動運營,這家由貴州省人民政府與廣東省中醫院合作共建的醫院,正試圖將廣東省中醫院的成功經驗全面復刻。不過,這一次合作更加大膽:在機制和規則不同的背景下,內地醫院在品牌、管理、技術、人才上的經驗能否實現“平移”,幫助一所新醫院贏在起跑線,跑出“加速度”?
粵港中醫生能否輪流坐診?
對市民來說,他們還關心,未來廣東中醫生是否有可能到香港坐診,抑或是香港中醫師到廣東執業?
事實上,此前廣東招聘了12名港澳中醫師到廣州、深圳、珠海3個城市的7家中醫醫療機構開展試點執業。在醫改專家徐毓才看來,雙方簽約之后,醫生輪流坐診有比較強的操作性,但關鍵是要解決醫生資質互認的問題,“目前對于已通過內地執業醫師考試的醫生,香港還不是太認可,可能需要較長的磨合時間,也許按照香港要求取得醫師資格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他說,除了要過“法律關”,另一個便是要贏得患者認可,“這是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講師方劍鋒表示,目前,根據香港中醫藥委員會《中醫藥條例》,內地中醫師可通過“有限度注冊”在指定機構內進行指定的臨床教育或科研工作。所以屆時省中醫院的醫生有機會通過有限度注冊到香港中醫醫院工作。
即使解決了執業準入的問題,還有執業范圍的限定,“香港中醫師不可以開西藥、解讀西醫檢查結果,因此探索中西醫結合就非常有必要。”方劍鋒說。
除了人才的流動,還有藥物的流通。
2023年10月,粵澳醫療機構中藥制劑中心推動廣東省中醫院5個獲批跨境使用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下稱“院內制劑”)發往澳門。首批5個院內制劑將由澳門鏡湖醫院接收,并將逐步應用于澳門臨床。
澳門鏡湖醫院是澳門最大公立醫院,該院副院長李鵬斌表示,此次跨境使用中藥院內制劑,不僅充分地利用了廣東省的優秀中醫藥資源,還作出了大灣區中醫中藥互聯互通的新嘗試。
業界人士認為,香港可參考澳門做法,在遵循雙方法律的基礎上,把部分院內制劑納入香港公立醫療體系之中,更方便香港市民使用內地藥物。
在過去,粵港澳中醫交流更多以民間形式開展,兩所公立中醫院合作能否探索機制創新,成為推動粵港澳三地醫療互融的“新王牌”,未來充滿期待。
(記者 黃錦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