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是一個臨海向洋的地理概念。因為具有連接海洋和內陸的特點,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灣區逐漸成為全球世界貿易和生產的戰略支點。1776年,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里指出:水運開拓的市場,比陸運開拓的市場要廣得多。各種產業的分工改良都自然而然從沿海、沿河一帶開始。
其后200多年,工業革命和全球化進程風起云涌,一些世界級的灣區城市應運而生。2024年,牛津經濟研究院評選出的世界十大城市中,有8座是海洋城市。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發布的《全球城市指數報告》評出的全球30個最佳城市,大多分布在灣區。世界級的灣區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
2024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五周年。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快速崛起。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帶著開放基因“加速跑”,朝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前進。
向新求質
制造業增加值在四大灣區遙遙領先
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100萬輛,其中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4.78萬輛。王傳福日后坦言,當年還在為新能源車的生存苦苦支撐。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占比逾三成。加上廣汽埃安、小鵬等新能源車,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
2024年,廣州兩家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在納斯達克掛牌,廣州發力沖刺“智駕之城”。《紐約時報》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在汽車制造上掌握如此大的優勢,在未來許多年內產業上的統治地位不太可能被撼動。
2024年11月27日晚,總部位于廣州南沙的國內自動駕駛頭部企業小馬智行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新能源車產業和智能駕駛技術令人炫目的發展速度,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這五年來,大灣區在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生動案例。
據廣東省社科院發布的數據:2023年,大灣區的GDP總量達1.99萬億美元,5年增加了近4600億美元,GDP增量相當于5年再造了一個西雅圖。經濟總量超越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已和東京灣區并駕齊驅。
2018年,大灣區人口8338萬,人均GDP為19601美元。五年間,大灣區人口增長了300多萬,人均GDP達2.3萬美元,比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標準高出1萬美元,已經邁過了發達經濟體的門檻。
制造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美國的一項權威研究顯示:美國國內制造業增加值乘數效應為3.6。國內制造業增加值每增加一美元,經濟其他領域的增加值就會增加3.6美元。美國制造業為最終需求生產產品的每一個全職工作,會在非制造業中創造3.4個全職同等崗位。
大灣區以制造業起家,近年來,大灣區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世界工廠已經升級為先進制造高地。當前,廣東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還有3個5000億級、7個千億級和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廣東產5G手機、空調、冰箱、微波爐等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這其中絕大多數份額來自珠三角的工廠。
如今,廣東通過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及未來電子信息、未來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集群,已初步構建起新質生產力產業體系。
2023年,大灣區制造業增加值超5200億美元,在四大灣區遙遙領先。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大灣區的制造業增加值超過了印度、韓國和墨西哥等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可列世界第5位。
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催生了一批世界級的企業。2023年,大灣區22家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在2023年營收總額約1.39萬億美元。500強企業數量在四大灣區中超過了舊金山灣區(16家),與紐約灣區非常接近(23家)。華為、騰訊、比亞迪、聯想等品牌已經成為行銷世界的中國名片。
500強代表著當今成熟的巨頭,獨角獸代表著未來變革的力量。2018年,大灣區共有獨角獸企業24家,2023年,大灣區獨角獸企業增至70家,相當于印度全國的上榜量。其中深圳和廣州分別入選34家和24家,排名全球第六和第九,彰顯了大灣區出色的孵化成果和強大的創業生態,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支撐。
厚積薄發
爭當第四次產業革命引領者
產業的厚度,來自科技的高度。世界級的灣區,必然是全球科技創新樞紐。
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優秀的科技創新生態。一流創新生態都是由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和金融支持“三駕馬車”組成的閉環結構。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納森·格魯伯和西蒙·約翰遜在《美國創新簡史》中寫道:只有當政府強有力地支持基礎和應用科學,并為由此產生的創新轉為量產提供保障時,企業的效率才會更高。在1940—196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研發資金增長了20倍。這種投入為美國二戰后成為超級大國奠定了基礎。作者認為,美國具有強烈創新精神的競爭對手通過這種方法,正在不斷增強實力,創造影響未來的技術。
深圳人形機器人在一線生產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這五年來大灣區的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充足的燃料。2023年,大灣區的R&D經費支出近5000億元,比2018年增加了2100多億元,平均年增速超過了30%,充分說明了大灣區對科技創新的重視。2023年,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的地市共6個,其中深圳的研發投入強度達6.46%,超過了世界最高的以色列(6.3%);廣州為3.44%,達到了美國的強度;珠海為4.06%、東莞為3.91%、超過了日本(3.65%)。
一流的灣區離不開一流的基礎研究機構。硅谷崛起的基礎,是斯坦福的工業園區和加州伯克利大學的輻射實驗室。紐約灣區1925年成立的貝爾實驗室先后誕生了11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鍺晶體管、第一個激光器和第一顆人造通信衛星,極大推進了世界科技的發展。
以往,大灣區存在“重技術應用,輕基礎研究”的問題。《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明確提出,省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中國散裂中子源、江門中微子實驗、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大科學裝置紛紛落地,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季華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沿著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分布,大灣區的基礎研究水平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廣州實驗室。
發達的制造業集群,讓應用技術成為大灣區的強項。2024年,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的英偉達CEO黃仁勛在談到大灣區時指出:大灣區是全球唯一同時匯聚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遠遠領先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大型機電一體化產業地區,發展機器人,大灣區條件得天獨厚。
除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大灣區在大數據、云計算、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生物醫藥等方面都有較強的競爭力。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稱:中國正在制定世界的技術規則,為從6G到量子計算的一切設定標準。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催生新的世界級灣區。如今,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拉開了帷幕。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一次成為世界級科創樞紐的機會。因為歷史的原因,大灣區錯過了前三次工業革命。但是這一次,大灣區已經做好了準備,將登上世界舞臺。
開放賦能
以制度型開放推動大灣區發展
作為全球貿易網絡和科創網絡的國際樞紐,世界級灣區占據著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的制高點,影響著全球人才、資本、技術和數據的走向。沒有開放的環境,吸納全球高端要素就無從談起。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2023年,大灣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7000萬標準箱、機場客運量達1.74億人次,都在四大灣區中位列第一。
GaWC(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每年發布的《世界級城市名冊》是全球最權威的城市研究報告之一,報告衡量主要城市的全球連通性以及在全球化經濟中的融入度,也是對城市開放度的檢驗。5年來,大灣區核心城市在全球城市名冊上的顯示度不斷提升。香港的排名仍然穩居全球第三。廣州的排名從27位上升到22位,深圳的排名從55位大幅躍居到30位。雙雙躋身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大灣區在一般制造業領域已基本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但在要素流動、金融、服務貿易、大宗商品全球配置、高端人才等領域的開放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是系統性開放的重要目標。硅谷聚集了全球最多的獨角獸公司和科技精英人才,30%以上的人口是在美國以外出生的。紐約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是全球人才和資本的首選地之一。
在與其他灣區的競爭中,大灣區亟需引進高層次的人才,特別是符合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形成高端人才匯聚的“強磁場”。在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開放對外資準入限制,為大灣區吸引耐心資本和風險投資。數據跨境流動已成為全球化新動力,大灣區需要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跨境數據流動規則,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這一切要靠高水平的開放來實現。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制度型開放是大灣區打破內部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動、構建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手段,也是大灣區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面對“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點,大灣區首先要實現推進灣區的融合,才能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
這五年,灣區的融合發展快速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成效顯著,隨著2024年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車。大灣區已經有6條跨江跨海通道通車,另外還有獅子洋通道在加緊建設、蓮花山通道和伶仃洋通道在規劃中。其他灣區沒有這么多的超級工程項目。
深中通道。
規則機制“軟聯通”加速推進。從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業領域,從人才跨境往來、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到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覆蓋面,逐步打通大灣區居民關切的難點堵點。
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臺的建立,使大灣區在市場準入、投資便利化、金融創新等方面逐步形成一套與國際規則對接且適應本地發展特色的制度環境。新的開放互通、中西共融的創新要素集聚區正在加速形成。
灣區自帶開放的基因。大灣區因開放而起,因改革而興。站在新的關口,大灣區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成為制度型開放先行地,在引領全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中貢獻廣東力量。
策劃:林煥輝 何山
內容統籌:何山 葉潔純 黎詠芝 周歡
融媒統籌:黎詠芝 羅莎
撰文:何山
設計:招鳳儀
視頻腳本:李志穎
旁白:吳冠霖
視頻剪輯:崔格僖
出品:南方日報珠三角新聞部 南方城市智庫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