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粵港澳大灣區深度互融能創造無限可能,因融而無窮。”2012年,陳賢帥自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后,曾在廣州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做技術研發,后在灣區工業大市佛山創業,成立廣東中科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印發五周年。過去五年,有一批像陳賢帥這樣的年輕人,奮斗在科技、金融、建筑等不同行業一線,乘著大灣區建設的東風快速成長,見證粵港澳產業融合發展的強大動能。
“一國兩制”優勢助醫療企業快速成長
臨近春節,佛山三龍灣的產業園已擺上大盆年桔,裝點出濃濃的節日氣氛。走進中科安齒辦公室卻是另一番景象,所有員工正伏案沖刺,完善上交董事會的年終匯報材料。2023年,公司入選廣東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還成為入選國家牙種植體集采的甲類中標單位,讓產品走進全國兩千多家公立和民營診所。對陳賢帥來說,今年又是成果豐碩的一年。
回顧創新創業最美好的十幾年,陳賢帥是在大灣區學習、工作,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穩居全球科技集群第二位,大灣區城市在科創產業有較強的互補性,為陳賢帥提供了優渥的科創土壤。他舉例,香港八所高等院校的理工科教育實力雄厚,而廣東不僅有雄厚的工業底蘊,還有超7.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連續8年全國第一。
協同創新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目標。陳賢帥介紹,過去種植牙都是被國外品牌壟斷,在香港,種植一顆牙費用大約是4-5萬元,在佛山也要2萬元左右。2016年,陳賢帥帶領團隊實現技術突破,研發出質量比肩國際的國產種植牙,集采以后種牙費用會下降到8000元以下,讓更多的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種植牙。
陳賢帥認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別于世界上其它灣區的特色,這一政策優勢有利于醫療器械企業快速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要促進粵港澳醫療衛生合作。我們把握政策紅利,與香港大學牙醫學院達成合作,并獲得香港衛生署臨床批件,讓我們的首創技術更快落地。在過去4年間,我們在香港完成300余例臨床,挽救了多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2021年,“港澳藥械通”正式落地,允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政策實施以來,已批準共28個藥品和25個醫療器械,惠及4000余名患者。陳賢帥表示,香港的藥械評審機制相對寬松,產品注冊周期相對更短,他相信,未來更多創新型醫療器械會在大灣區的體制優勢下投入市場。
目前,陳賢帥團隊的規模已迅速拓展至300多人,現在的辦公室已略顯擁擠。他表示,他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恩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已全職加盟公司,帶領高新技術前沿研究,公司每年暑假還會招收港澳畢業或在讀大學生、研究生,希望通過港澳人才輻射歐盟國家和葡語系國家。“2024年,我們將搬到新的辦公大樓,距離廣州南高鐵站10分鐘車程,往返港澳非常方便。我們計劃邀請香港大學的醫生過來坐診,推動華南地區口腔醫療水平提升。”
粵港跨境金融業務發展超出預期
走在深圳前海公館蔥蔥郁郁的林蔭道上,兩側是低矮但頗有設計感的辦公樓,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深圳分所金融業審計合伙人王賦成介紹,這里是匯豐、渣打等國際金融機構進入前海的第一站,隨著近年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這些金融機構已陸續搬到附近前海桂灣金融中心更大的辦公室。
五年多前,王賦成從香港來到深圳,開始接觸跨境金融服務。身處其中,他看到大灣區金融市場的投融資環境越來越便利,而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跨境理財通”業務,該業務是指在大灣區的內地和港澳投資者,可以跨境投資對方銀行等金融機構銷售的投資產品或理財產品。王賦成認為,“跨境理財通”的推出為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帶來超出預期的變化。
“我曾參與調研和協助兩家銀行落地“跨境理財通”的內控評估,目的是解決兩地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差異。” 王賦成介紹,由于粵港澳金融產品體系不同,因此面對的挑戰有很多,例如,法制監管差異、投資者準入與保護、產品范圍、銷售渠道、信息系統、資金閉環的一系列操作問題。他表示,“跨境理財通”從零到1.0版本的推出,體現兩地政府、業界在監管協作方面的決心。
2023年,“跨境理財通”業務越來越受到大灣區投資者青睞,新增個人投資者2.84萬人,同比增長49.5%,跨境理財匯劃金額106億元,同比增長3.8倍。近日,新修訂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發布,“跨境理財通”2.0版本即將落地。王賦成對“跨境理財通”擴展到3.0甚至4.0版本充滿信心,認為該計劃將提供更豐富的理財產品,滿足大灣區投資人不同的投資需求。
王賦成在深圳的家安在南山區,因為業務需要,每周往返粵港兩地工作。“利用國際金融中心優勢,香港特區政府近年通過推出多項政策吸引科技企業來港上市,很多優秀的內地企業都選擇來香港上市,我們審計部門觀察到明顯的業務增長。”他說,南山區是深圳科技創新的高地,匯聚了包括華為、中興、騰訊、商湯科技在內的眾多優秀科創企業,他日常去見客戶,往返深港都非常方便。
王賦成認為,當前的經濟環境更需要粵港金融聯通。通過與香港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廣東企業可以更便捷地獲得境外投融資機會,支持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和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觀察到,來自中東的資本通過港股市場戰略投向內地科技企業,一些活躍于香港的風投機構參與更早期內地科創企業投資,讓科技企業得到更多元的資本加持。”
隨著大灣區居民跨境流動越來越頻密,橫琴、前海“金融30條”等一系列開放政策不斷落地,王賦成表示,過去五年只是大灣區金融融通發展的開始,未來五年將進入高質量發展期。“未來五年,我將繼續深耕大灣區,期待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之間有更深層次的融合,實現資本、產品和服務更自由流動,也希望通過與更多國際金融中心和機構合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金融服務的國際水平和影響力。”
更多澳門工程師參與大灣區城市建設
“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融入了很多澳門元素,我們從葡萄牙訂購了葡國石,根據澳門街道的設計,一片一片打磨鋪砌成這里的地磚圖案。”沿著小區凹凸不平、黑白相間的葡國石仔路往前走,澳門工程師學會副部長、中國建筑工程(澳門)有限公司副工程經理李冠杰細致地介紹,沿路有澳門特色長者中心、家庭社區服務中心、衛生站等配套設施……
2021年,李冠杰積極參與中建澳門公司的“百人過江”計劃,成為首批8名參與橫琴項目建設的澳門工程師之一。李冠杰表示“澳門新街坊”是他參與的首個內地建設工程項目。“粵澳兩地在工程管理模式、安全制度、驗收標準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甚至連工程術語都不一樣。我當時完全沒有內地工作經驗,能夠參與這個項目要感謝粵澳雙方對彼此的信任。”
“澳門新街坊”項目是澳門特區政府在內地建設的首個“澳門小區”,旨在為澳門居民提供澳門標準的生活、教育、醫療與社區服務。自2023年底開售以來,認購套數已超1000套。李冠杰介紹,項目除滿足澳門居民住房需求,還配套內地第一所澳人子弟學校,在該學校就讀的澳門籍學生可享受趨同澳門免費教育的待遇。“學校設有12個幼兒園班、18個小學班,招生首日即招滿1050名學生。”
從2009年橫琴新區設立,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外公布,再到2021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2023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相繼發布,橫琴從一個邊陲海島蝶變為開發熱島。據悉,在合作區生活就業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1104人,澳門籍學生266名,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大灣區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
橫琴新區快速發展,一棟棟比肩國際一線城市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與一水之隔的澳門塔、新葡京等地標相映成趣。李冠杰認為,橫琴新區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支持,包括工程師、設計師、工程顧問監理、管理人員等,這為澳門人才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2019年,橫琴發布大灣區首個建筑領域港澳企業和人員資格認可管理辦法,近日又對相關管理辦法進行修改,讓更多澳門建筑企業、人才參與橫琴城市建設,與內地同行同臺競技。近五年來,港澳企業、人才參與橫琴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已有86家港澳企業和437名港澳專業人士在橫琴合法備案。
“我們對橫琴的發展充滿信心,過去三年在橫琴的項目經驗,讓我們了解內地的建筑流程規范,探索出粵澳建筑工程融合發展的路徑。”李冠杰透露,公司計劃將橫琴經驗帶到大灣區其他城市,而他下一個負責的項目就在廣州黃埔區,該項目是廣州市首個允許港澳建筑企業參與投標的政府投資項目,也是澳門建筑企業、人才參與的首個自貿區外項目。“到大灣區不同城市工作生活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對未來非常期待。”
總策劃:張純青
統籌/策劃:李琳 申晨
編導/記者:尹玨文
校對:陳學德
海報:武君麗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