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資訊 > 專題專欄 > 專題 > 飛“5”大灣區 > 獨家策劃

飛“5”大灣區丨讓創新要素加速流動,大灣區搏擊科技浪潮

2024年02月22日 來源:南方網

[ ]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在這個里程碑時刻,南方網從宏觀發展、科技創新、現代產業、基礎設施、優質生活圈、重大合作平臺等大灣區重點工作領域開展深調研,推出系列報道,記錄大灣區建設奮斗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機遇,致敬偉大新時代。

  2月18日,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科技”成了熱詞。面對滾滾而來的科技浪潮,大灣區迎潮而上,驅動生產力向新發展。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的重點任務。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上取得更大進展。

  5年來,大灣區積極構建以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為“兩點”和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兩廊”的科技創新空間布局,強化粵港澳創新合作,不斷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加快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推動大灣區科技產業協同發展取得階段性進展。

  搶占創新策源地,構建高能級科研平臺

  欲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灣區正構建高能級科研平臺體系,搶占創新策源地。

  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副主任梁天驕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的發言中提到,過去一年,散裂中子源裝置運行超過5000小時,完成課題數量376項,成果產出遠超國際同類裝置同期水平。

  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成果豐碩,集聚效應顯著,為大灣區基礎研究及應用提供了關鍵支撐。

  “過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布局在內陸城市,隨著大灣區建設加快,大灣區積極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接受南方網采訪時表示,目前已有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大灣區。

深圳鵬城實驗室在智能算力互聯生態建設等多方面取得標志性成果。圖為鵬城實驗室南山區留仙洞總部基地。

  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龍頭”,大灣區科研平臺建設逐次鋪開,為前沿科學研究添動力。

  在科學實驗領域,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先后落地并實現全面入軌運行,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形成梯次銜接、主體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

  在技術創新領域,大灣區建設新型儲能等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納米智造、生物制造等3家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質運行,打造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的技術創新平臺體系。

  目前,以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的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正加快構建,帶動大灣區科研人員、經費規模、成果產出快速增長。

  據統計,截至2023年,全職在粵工作院士194人,較2019年增加105人,全省研發人員超過130萬人,占全國近15%。較2018年,2023年廣東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過4600億元,占GDP比重提高了0.61%;專利授權量83萬余件,增長超過75%,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

  現如今,大灣區原始創新能力、科技攻關能力不斷提升。廣東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已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廣深港科技集群連續四年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二位。

  機制創新,讓粵港澳創新要素自由流動

  眾人拾柴火焰高,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聯通粵港澳三地科研力量,才能實現大灣區科創效能1+1>2。

  1月26日,“河套香港園區在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功能作用研討會”在香港舉行,兩地專家深入討論跨境科創合作的難點堵點,共商發展。類似的合作對話在大灣區屢見不鮮,反映著大灣區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努力。

  在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看來,“一國兩制”、三種法律、三個關稅區,是大灣區獨一無二的區位特點,賦予了大灣區科技創新國際視野,也為跨境科研合作帶來挑戰,只有搭建粵港澳三地聯通的合作機制,才能最大化科研合力。

  “機制創新是最主要的,過去五年粵港澳大灣區把規則框架搭建好,不斷擴大三地合作空間,讓人員資金數據都流動起來。”林玉鳳說道。    

粵港澳科研要素自由流動。圖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5年來,大灣區密集出臺多個專項政策,促進人才流動。包括實施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推出“優粵卡”、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為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就業創業等領域提供全面支持。目前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類內地人才已有1.9萬人辦理了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丁煥峰認為,科學發現是一個世界性的行為,不跟世界上最頂級的科學家有良好的信息交流,不跟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人才溝通,就做不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依托港澳的國際化環境,大灣區可以發揮這個優勢。

  人才跨境帶來思想碰撞,科研資金跨境有助于思想火花成真,這在大灣區已實現了突破。2019年,廣東省出臺相關規定,建立跨境科研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允許省財政科研項撥付至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和省內單位。截至2023年底,省、市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已超3.7億元,惠及十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

  對科研合作同樣重要的還有科研樣本、科研數據等要素的跨境流動。目前大灣區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先行先試,推出簡化科研樣本出入境等試點政策,并支持建設國際數據專用通道,更大范圍的科研要素境內外自由流動將逐步成為現實。

  暢想大灣區未來,林玉鳳十分樂觀,“新的政策在不斷出臺,期待未來三地科研創新合作不斷加強。”

  重在轉化,發揮產學研協同獨特優勢

  以新提質,重在轉化。大灣區發揮產學研協同優勢,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驅動新質生產力。

  在與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同步舉辦的產業科技融合發展成果展上,5G遠程操作的手術機器人、噴墨“打印”OLED的神奇設備......種種產業科技融合“黑科技”讓人應接不暇,折射出大灣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獨特優勢。

  設立科技企業孵化器,將成熟的科研項目孵化為企業,項目團隊“入則研究員,出則企業家”,是大灣區成效頗豐的一種產學研模式。

  與傳統“實驗室出成果-找企業轉化”模式相比,該模式下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由市場決定,科研與產業不再“隔一層”,提高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效率。

  季華實驗室大功率半導體裝備研究部負責人伍三忠的經歷是該模式的縮影。

  伍三忠團隊研發的碳化硅高溫外延裝備,解決了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器件生產用關鍵工藝裝備的“卡脖子”問題。

  為解決團隊在成果轉化時的難題,實驗室以季華科技有限公司為平臺為團隊孵化科技企業,孵化季華恒一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幫助設備投產并實現了批量銷售。目前,公司已完成A輪融資,估值達5億元,并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季華實驗室折射大灣區產學研協同嶄新趨勢。圖為航拍季華實驗室二期建筑。

  除了幫助科研團隊孵化科技企業,推動跨境科研合作也是大灣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一大法寶。

  2019年,廣東省推出《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允許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申報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參與內地科研合作。在此利好下,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珠海澳門大學科技研究院等跨境研究院陸續在大灣區創立,港澳高校圍繞微電子、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優勢科研領域與珠三角企業進行成果轉化。

  目前,大灣區已建成34家國家級和71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逐漸成型,大疆無人機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順利轉化落地。

  為進一步推進粵港澳產學研協同創新,大灣區還提出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產業中試轉化基地,從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前沿領域著手,加快從研發到工程化的中試轉化,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科技浪潮滾滾來,灣區弄潮濤頭立。“大灣區追趕世界一流灣區,科技創新邁步最大。”朱偉表示。

  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擁抱新的“科學的春天”時不我待。未來,大灣區定將進一步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擷取高質量發展的“科創之花”,加快實現“一點兩地”新使命新任務。

  (統籌 劉麗君 何靜文 門麗麗 策劃 黎妙娟 林子菲 劉思敏 記者 劉洋 黎妙娟)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东安县| 临城县| 漳州市| 和林格尔县| 金昌市| 乐至县| 莱芜市| 衢州市| 泽普县| 增城市| 兴隆县| 漳州市| 汝阳县| 抚顺县| 右玉县| 乌拉特中旗| 北辰区| 乌恰县| 宝清县| 光泽县| 双江| 海原县| 开远市| 台前县| 泾源县| 金溪县| 禹城市| 张掖市| 临朐县| 扎兰屯市| 融水| 饶阳县| 云浮市| 玛纳斯县| 秀山| 成都市| 凤冈县| 安康市| 镇远县|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