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在這個里程碑時刻,南方網從宏觀發展、科技創新、現代產業、基礎設施、優質生活圈、重大合作平臺等大灣區重點工作領域開展深調研,推出系列報道,記錄大灣區建設奮斗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機遇,致敬偉大新時代。
“Hello大灣,持續創作奇跡的港灣,幸福不轉彎……”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春節晚會上,一曲《Hello大灣》唱出了大灣區發展的日新月異,也唱出人們對大灣區打造優質生活圈的無限憧憬。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5年來,大灣區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積極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在各個民生領域潑墨作畫,加速破界成圈,便利粵港澳三地居民生活往來,讓煙火里的大灣區生活更有甜頭和奔頭。
讓居住更舒心
“粵港澳三地就像一家人”,居住在皇崗口岸附近的香港人、福田區御園藝術團團長阮鳳霞提及自己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時不由得開心道來。于她而言,大灣區更像是家的延伸。
“在過去五年中,福田區對我們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關照。”阮鳳霞指出,面對她最關注的就醫問題,其社區就有針對香港同胞的醫療中心。“福田區還組織了很多文娛活動,讓我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乘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風,像阮鳳霞一樣“北上”居住已成新風尚。近年來,大灣區在居住、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利好不斷,粵港澳生活不斷向新而行。
小橫琴山腳下,澳門特色學校、衛生站、長者服務中心等澳門民生公共服務正延伸到橫琴。提供約4000套住房的“澳門新街坊”,澳門元素十分亮眼,認購申請首日便收到逾500份申請,更多澳門街坊住進橫琴“心水房”。
2022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圖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橫琴往北,沙灣水道畔,歷時三年建設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于2022年9月迎來開學,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再將視線拉遠,俯瞰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兩岸城市連點成片,“1小時生活圈”建設漸入佳境,超20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生活;港澳居民入學渠道暢通,超過8萬名港澳學生在廣東中小學就讀;“灣區社保通”助港澳人士在粵輕松參保,超34萬人次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
“一個更美好的大灣區值得期待”,香港廣州地區聯會主席周倩荷指出,大灣區建設是一個慢慢融合的過程,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推動人文交流互鑒,加快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讓“家在大灣區”更具有歸屬感。
讓生活更精彩
嶺南春來早,甲辰龍年,讓粵港澳大灣區先暖起來的是“熱辣滾燙”的粵味新春,除了內地游客“南下”,港澳居民也紛紛“北上”過節。
春節假期,港澳與內地居民迎來“串門”熱,口岸客流量持續高位運行。圖為福田口岸入境大廳快捷通道。
數據顯示,假期前五天,超218萬人次港澳居民前來廣東。港珠澳大橋、橫琴、灣仔、中山港、九洲港5個口岸單日客流量或車流量接連刷新紀錄,其中,港珠澳大橋突破單日出入境客流14萬人次大關。
人流、車流如織,彰顯出大灣區文旅看點十足。
大灣區外攬山水之秀,漫長的海岸線、優良的港口群、廣闊的海域面、繁茂的紅樹林,繪就出優美生態畫卷,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綠色發展水平持續領跑。“新晉網紅”港珠澳大橋游自2023年12月15日開放以來,接待游客超5萬人。2023年,新一批10條大灣區“一程多站”精品線路公布,一個個層次豐富的巡游圈讓美麗灣區人氣飆升。
2023年,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上,舞劇《詠春》展現詠春、香云紗的“雙非遺”魅力。圖為《詠春》表演環節。
大灣區內得人文之勝,都市范與煙火氣相得益彰。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非遺符號串聯起大灣區文化記憶。馬拉松、帆船、歌劇等現代文明在互鑒中不斷綻放文化張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灣區升明月”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灣區粵劇節……大灣區文化活動精彩紛呈,2023年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集中開展了超百場文藝活動,讓人文灣區熱度持續高漲。
現如今,大灣區旅游市場、消費市場火熱,粵港澳間互相借力,以灣區之名,攜手打造文旅新體驗,讓灣區生活更精彩。
讓發展更強勁
在大灣區,生活更舒心,發展也更有奔頭。
2023年,澳門醫生梁偉衡正式獲得在內地執業資格,讓他看到了與內地同行交流學習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平臺。隨著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范圍持續拓展,大灣區在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領域,像梁偉衡一樣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的港澳專業人士已有超3000名。“大灣區對于青年來說,到處都是機會。”梁偉衡認為。
同樣中意大灣區的還有香港新興光學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智燊。近年來,陳智燊已逐漸將在港辦公轉移到了東莞,在他看來,大灣區讓年輕人有了更豐富的賽道選擇和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支持。
5年來,廣東全面推進“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建設,不斷迭代推出創新創業政策“大禮包”,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4700個。同時,進一步打通粵港澳三地投資貿易、資質標準、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堵點淤點,推動各類資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動,讓更多有志之士站上灣區創新創業風口。
5年來,大灣區全面推進“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建設。圖為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
在河套追夢的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后、科洛涂創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羅文君坦言,入駐港科大藍海灣孵化港,讓其公司創辦之初,就獲得資金、法律咨詢等多方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實現小步快跑。“大灣區產業鏈條完整,市場前景廣闊,聚集了粵港澳等地創新資源,在科技成果孵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羅文君說。
如今,“居住在廣東、工作在港澳”或“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廣東”正加速激發灣區創新活力。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認為,這種通勤式融合值得大力提倡,將鼓勵年輕人逐夢灣區舞臺。
“我們常說要推動港澳居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怎么推動?最主要是要便利他們到內地發展,無論是購房、看病、上學、買社保還是就業、執業、創業,都盡力為他們提供便利。”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促進大灣區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合作,提升三地民眾獲得感、幸福感。
風勁帆滿,蓄力騰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生機勃發。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將看到,一個擁有巨大活力和競爭力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崛起于世界版圖之上,一個既有發展強勁張力、更有詩和遠方的安居樂業心歸處矗立于南海之畔。
(統籌 劉麗君 何靜文 門麗麗 策劃 黎妙娟 林子菲 劉思敏 記者 吳依妮 黎妙娟)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