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在這個里程碑時刻,南方網從宏觀發展、科技創新、現代產業、基礎設施、優質生活圈、重大合作平臺等大灣區重點工作領域開展深調研,推出系列報道,記錄大灣區建設奮斗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機遇,致敬偉大新時代。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在浩渺的時間長河中,5年轉瞬即逝,但總有一些生動實踐,將宏圖照進現實,刻錄下新征程的步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5年來,年輕的大灣區緊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8600萬人口在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譜寫區域發展“春天的故事”,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蓬勃發展。
5年來,大灣區經濟總量從超10萬億元上升至超13萬億元,以不到全國1%的國土面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1%的GDP,成為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這片江與海共同創造的區域,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跨境理財通”“港澳藥械通”落地實施,港車、澳車“北上 ”成為現實……一系列原創性、突破性改革落地開花,激蕩起時代發展最強音。
強內力
“實力灣區”萬眾矚目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鍛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硬實力。
這里跨領域交叉融合頻繁上演,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布局了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人類細胞譜系等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組建了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
這里高度重視研發投入,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2023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600億元,比2018年增加約1900億元;研發強度達3.39%,比2018年上漲0.61個百分點;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4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大灣區積極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圖為正在惠州布局建設的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
在大灣區,開放、包容、自由的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實干家。
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以智慧筑夢。2023年,廣東省有效持證的外國人才達4.5萬人。全職在粵工作兩院院士194人,比2019年增加105人。研發人員超130萬人、約占全國1/7。“近悅遠來”的創新人才生態逐步形成。
越來越多的科創企業拼搏奮進。2023年,廣東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萬家,比2018年增加3萬家,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大灣區共有63家企業上榜全球獨角獸榜單,是2019年的兩倍之多。企業“千軍萬馬齊創新”的良好態勢日漸突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大灣區,企業已成為創新主體,正匯點滴之力、成磅礴之勢。
現如今,廣東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元級以及3個五千億至萬億元級、7個一千億至五千億元級、2個百億元級組成的“8372”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汽車產業首次實現超萬億元營業收入。戰略性產業集群逐漸成為增長主力引擎。
蒼穹不負少年意,歲月不枉趕路人。從科技強到企業強,再到產業強,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大灣區涌現,創新發展動能澎湃奔涌。
聚合力
“聯通灣區”心手相連
“上午在澳門會見朋友,中午在廣州品粵菜,下午在深圳采買年花,晚上在香港看展覽……”這或許是今年春節,一個普通人在大灣區里一天的行程。
從前,港澳居民未曾想過“北上”消費、旅游如此便利,現如今,“一腳油逛灣區”成為一股潮流。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大灣區“1小時交通生活圈”加速形成。2023年,經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查驗的“北上”港澳單牌車已經超過100萬輛次。越來越多港澳居民青睞到廣東游玩,體驗文化、品嘗美食。
隨著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的開通,“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通關便利政策落實,三分之二的出入境旅客可通過自助方式通關,內地與港澳的往來愈加快捷便利,粵港澳三地交往交融全面提速。
2023年11月28日,長達24公里的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圖為深中通道。
“硬聯通”不斷完善的同時,大灣區“軟聯通”也在不斷加速,5年實現了大跨越。
對接領域不斷拓展。大灣區聚焦居民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從職業資格認可開始,不斷拓展到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以及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業領域,再到人才跨境往來、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等改革創新力度較大的領域,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覆蓋面。
試點政策范圍不斷擴大。大灣區通過試點方式不斷拓寬“軟聯通”政策適用范圍。如2021年“港澳藥械通”落地實施以來,廣東不斷優化簡化審批流程、擴大試用藥品器械范圍,截至1月8日,已累計批準19家指定醫療機構,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品醫療器械56個,共惠及4509人次,更好地滿足大灣區居民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
對接方式更加多樣化。大灣區積極探索通過數據共享、“單向認可”和“雙向認可”并行、拓展延伸港澳功能等多種方式,在不改變現行制度差異的前提下,打造多樣化“接口”模式,不斷深化粵港澳銜接對接層次。比如數據共享方面,圍繞“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證照通、業務通”目標,大灣區加快推動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標準銜接,著力打通粵港澳三地政務服務鏈條和數據共享堵點。目前,粵港兩地已率先實現數字身份認證互認,108項高頻政務服務實現跨境通辦。
大灣區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粵港澳民生進一步融合。2023年,8萬多港澳學生在廣東中小學讀書,逾30萬港澳居民在廣東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超20萬港澳青年在廣東工作,3000余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執業資格,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筑夢大灣區。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濟。大灣區“軟硬聯通”加速推進,居民獲得感持續提升, “宜居宜業新家園”正成為大灣區的新名片。
添動力
“活力灣區”融通內外
開放,是粵港澳大灣區與生俱來的“基因”。自古以來,大灣區就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匯點,發揮著經濟文化交流樞紐作用。
近5年來,廣東外貿相繼邁上7萬億、8萬億標志性臺階,總量占全國1/5,連續38年位居全國第一,連續4年榮獲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國際和亞太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城市;澳門擁有國際自由港、低稅制、廣泛經貿網絡優勢,被世界貿易組織評為全球最開放的貿易和投資體系之一。
5年來,粵港澳開放基因優勢疊加,國際化營商環境加速形成。
市場聯通順暢有序。“灣區通”工程深入實施,“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深入推進,“雙15%”稅收優惠、“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等落地重大合作平臺,183項“灣區標準”、15項“灣區認證”公布實施……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圖景正在全方位鋪展。
政務服務高效便捷。以“數字政府”改革來牽引政務服務提升,依托“粵商通”“粵省心”等平臺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實現惠企政策“一鍵直達、免申即享”。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辦結。
法治環境健全完善。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投入運營,多措并舉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對外貿易穩步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正式啟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勢頭迅猛。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于3月1日起封關運行,大灣區開放水平再提升。圖為從遠處眺望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優良的國際化營商環境,令大灣區成為全球投資熱土。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落子大灣區。2023年,大灣區有25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比2018年增加5家;廣東經營主體總量達到1800萬戶,占全國總量1/10,排名全國第一;202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投資貿易項目859個,總金額超2.24萬億元……全球優質項目紛至沓來,共享大灣區投資機遇與發展紅利。
回眸這5年,是拼搏的時代,是發展的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厚積蓄勢,勇毅勃發。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肩負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一點兩地”新定位和新使命,將承載著新的夢想啟航,昂首闊步,奮楫篤行,開啟新征程。
(統籌 劉麗君 何靜文 策劃 門麗麗 黎妙娟 記者 朱慶琪 黎妙娟)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