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家發展改革委定期印發《全國優化營商環境情況交流》,我省部分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獲國家推廣,現予以刊登,供各地學習借鑒。
廣東省強化機制對接規則銜接 共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通關便利化水平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部署,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牽頭廣東省內海關以智慧海關建設、“智關強國”行動為抓手,主動對接港澳海關和相關部門,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機制對接和規則銜接,通過實施“口岸屬地一體化”“三聯三同”“三地一鎖”等監管模式改革,進一步深化跨關區、跨關境、跨部門協同,促進各類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全面提升廣東省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
一
口岸屬地一體化,協同促進區域通關便利
廣東海關在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實施“口岸屬地一體化”監管模式改革試點,按照“風險可控、順勢監管、便利企業”的原則,通過口岸海關與屬地海關之間的數據共享、信息互通、執法聯動,相較于以往在口岸海關完成全部海關口岸監管作業的傳統模式,允許進口真空包裝、精密儀器、科研設備等在口岸不具備檢查條件或不適宜在口岸開拆檢查的貨物先提離口岸,在滿足監管要求前提下,直接運抵企業所在地由屬地海關檢查,實現“口岸直通、屬地監管”。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供給,密切關地合作,聯合地方政府選取高資信、重要產業鏈和供應鏈等重點企業,建立跨關區“白名單”服務機制,對試點企業及商品實施“一次審核、分類適用、雙向評估、動態調整”,持續推動更多企業享受改革紅利,解決企業往返口岸辦理通關異常情況的痛點,為高新技術企業進口、鮮活產品出口帶來更多便利。
一是有效降低企業物流和時間成本。企業反映通關時間壓縮八成,檢查費用降低七成。
二是促進制造業供應鏈順暢穩定。進一步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暢通,保障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能以最快速度投入生產。
三是智慧監管防范風險嚴密有效。根據企業資信高低、商品風險大小、通關模式特點,確保精準布控、嚴密監管。
二
關企澳“三聯三同”,全力保障澳門所需
廣東海關會同有關企業和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實施供澳水產品“三聯三同”模式改革,以“批次管理”改革思路為指引,結合水產品養殖、生產、出口等特點,確定“同企、同線、同料”的生產周期為監管單元,通過加強口岸屬地聯動、海關企業聯通、內地澳門聯合,強化源頭管控,嚴密監管鏈條。
一是理念創新提效能。通過整合多個“出口申報前監管申請批次”實施監管,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出口批次越多、抽批頻次越高”的問題,海關查檢作業時效提升近58%。
二是全鏈條監管防風險。將抽批檢驗從產品終端前移至養殖、生產加工過程等上游環節,對企業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實施常態化監管,有力推動問題早發現、早處置,通關時長縮短近50%。
三是協同聯動優服務。運用企業核查、日常監管、風險監測等多項要素對“監管批”實施合格評定,“監管批”對應的多個“出口申報前監管申請批次”不再重復進行評定,縮減企業申請出口電子底賬批次約90%。“三聯三同”模式創新得到了澳門市政署及業界的高度評價,入選海關總署2023年度百個優秀典型案例、廣東省內海關2023年度十大優秀改革項目。
三
粵港澳“三地一鎖”,共同鋪就跨境物流高速路
廣東海關會同香港、澳門海關強化與港澳機制對接規則銜接,將總署在廣東實施的“跨境快速通關”改革,與香港海關“多模式聯運轉運貨物便利計劃”(香港方面簡稱“ITFS”)進行對接,共同推行“三地一鎖”標志性物流監管改革。三地海關應用同一把安全智能鎖及衛星定位裝置,以“一鎖到底、分段監管”為目標,對經陸路轉運的同一運輸車輛開展全程智能監管。改革取消人工審核、人工施解鎖環節,貨車跨境時無需等待內地和港澳海關多輪人工監管,利用卡口系統實現車輛與貨物智能核放,進出場所卡口時自動判斷運抵、驗核放行,為跨境貨運車輛提供24小時通關服務,實現企業“一鎖”便利通行粵港澳三地。
一是提升運輸效率。內地至香港段物流時間由12—24小時提速到6—12小時,實現夕發朝至,24小時往返。
二是降低物流成本。為企業及貨主平均減少300—500元/車查驗開箱搬運費和2—3天的查驗等待時間。
三是促進新業態發展。支持快件、跨境電商商品與加工貿易貨物、一般貿易貨物拼裝同一運輸車輛進出,擴大外貿新業態業務量。
四是嚴密全流程監管。粵港澳三地海關建立跨關區監管協同機制,開展全流程風險防控,持續強化途中監管,保障“三地一鎖”改革項目高質量發展。目前,“三地一鎖”已成功走出大灣區,復制推廣到湖南省和福建省,成功聯通內地74個、香港13個和澳門4個清關點,為企業成功打造跨境物流高速通道。
下一步,廣東分署將牽頭廣東省內海關在全省更大范圍內探索復制推廣改革模式,有效服務各地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骨干企業等更好生產經營,提供更多便利措施,為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發揮更多積極作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