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市加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智能機器人計劃”)發布,通過六大工程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繼智能機器人計劃發布后,東莞發布配套政策《東莞市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稱“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7條”),通過七條含金量極高的舉措,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打造智能機器人創新成果轉化示范區、先進制造集聚區和集成應用引領區,推動東莞成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新高地。
按照計劃,東莞力爭到2027年,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態感知技術、運動控制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研究創新平臺;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達1000家以上,形成120家以上“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優質企業梯隊,集群相關產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建成不少于3個智能機器人主題產業集聚區;遴選發布不少于50個智能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建成一批智能機器人應用示范工廠。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智能機器人計劃”闡述了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意義,而“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7條”則是回應企業所關切——如何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因此這兩個政策緊密相連。東莞聚焦智能機器人產業,接連發布兩個政策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東莞已具備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雄厚基礎,二是憑借目前的技術基礎、人才資源、研發平臺條件,東莞相信短期能在智能機器人產業實現突破,從而形成先進制造業和新質生產力的示范效應。
六大工程
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
此次“智能機器人計劃”有五個主攻方向,分別是鞏固工業機器人優勢、補齊前端創新能力短板、強化整機制造牽引示范、打造完備高效供應鏈、拓展場景應用空間。
為了實現發展目標,“智能機器人計劃”將通過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實施核心制造工程、實施平臺升級工程、實施企業培育工程、實施應用示范工程、實施招商引智工程六大工程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
“六大工程”具體有哪些任務?
記者發現,“六大工程”中的“技術創新工程”,尤為支持企業開展機器人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該工程指出,以人形機器人“大腦和小腦”、機器視覺、人機協作、自主決策為主攻方向,重點突破復雜動態場景感知、實時精準定位、自適應智能導航等共性技術,提升智能機器人控制、傳感和協作性能。
前不久,作為“廣東機器人七劍客”之一的拓斯達,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智能機器人控制平臺,就相當于人類的“小腦”,讓機器人能借助AI大模型強大的實時推理能力,精準識別各類貨物與料盤,并自主完成高精度操作。
正因為新一代智能機器人控制平臺,拓斯達成功入選“2025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優質企業”名錄。這意味著拓斯達從單一的“機器人控制器”技術,邁向更為先進的“具身智能控制平臺”的關鍵生態位上。
拓斯達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表示:“人工智能助力機器人完成‘體力’到‘腦力’的升級。”傳統機器人是編程式控制,屬于執行系統,側重于“體力”,如精度、速度和剛性。而智能機器人則基于生成式技術,是智能決策系統,在保持體力優勢的同時,更加強調“腦力”層面,包括感知、學習、決策和指揮能力。
優質企業培育行動,是激發新型工業化的微觀主體活力的重要舉措。按照計劃,東莞計劃到2027年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達1000家以上,形成120家以上“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優質企業梯隊,集群相關產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
為了完成上述目標,“六大工程”重點提出“企業培育工程”,通過四個方面提升企業的“培育力”。一是培育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領軍型企業;二是壯大細分領域優質企業群,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一批系統集成應用企業;三是強化產業鏈協同,精心遴選具有核心引領作用的“鏈主”企業,并建立機器人產業鏈關鍵企業清單;四是加強企業服務,依托企業服務專員工作機制、服務專員信息化管理平臺,推動智能機器人企業問題訴求分類高效閉環管理。
為了將各項工作落到細處,東莞對“鏈主”“單項冠軍”“小巨人”“新升規”智能機器人工業企業給予獎勵。其中,對獲認定省級重點產業鏈“鏈主”、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智能機器人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最高30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智能機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最高200萬元獎勵。
七條舉措
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記者梳理發現,“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7條”通過支持科技創新、推動設備更新、培育優質企業、打造平臺載體、打造應用場景、引育人才獎勵、加強金融支持七個措施支持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東莞支持開展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對創新聯合體申報鏈條式集成攻關項目最高資助3000萬元。對國家級、省級、市級智能機器人相關領域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能力建設項目,東莞分別按不超過研發儀器設備及軟件投入的40%、40%、20%給予一次性事后資助,單個項目最高資助分別為5000萬元、1000萬元、500萬元。
一套好標準是指引行動的“風向標”,標準化工作的水平,首先取決于標準本身的質量。因此,東莞智能機器人企業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級地方標準、市級地方標準,每項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30萬元、15萬元、10萬元、5萬元資助;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級地方標準,每項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8萬元、5萬元、3萬元資助。
大規模設備更新加速落地,不僅拉動了投資增長、促進了產業發展,更在釋放內需潛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7條”創新提出,對智能機器人倍增企業符合條件的省、市級技術改造項目資助比例在現行政策基礎上提高3%,分別提高至不超過18%和13%。
隨著機器換人、數字化轉型以及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政策吹來,智能機器人也在東莞海量應用場景中“拔節生長”。為此,東莞鼓勵建設機器人應用示范工廠,對認定為市級智能工廠的企業,給予一次性最高500萬元獎勵;對市級智能車間項目,按不超過項目設備、軟件和技術投入總額的25%給予資助,單個項目最高資助200萬元。
為了真正留住人才,讓人口“留量”變“紅利”,政府通過各種舉措“夯基壘臺”。“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7條”支持符合條件的智能機器人產業人才申報東莞相應人才引進補貼,對符合條件的智能機器人產業人才在落戶、子女入學、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大平臺建設
搶占智能機器人賽道
大平臺孵化大未來,依托大平臺生態勢能,讓東莞搶占智能機器人賽道更有把握。
“智能機器人計劃”“點名”松山湖、大嶺山、南城、謝崗、濱海灣、洪梅、虎門、寮步等多個鎮街(園區)。
其中,在實施平臺升級工程方面,“智能機器人計劃”多次“點名”松山湖。包括明確建設一批機器人創新平臺,支持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等研究機構聚焦智能機器人關鍵共性技術,創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同時,加快建設機器人綜合測試平臺,重點推動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單位在松山湖等地規劃建設各類型機器人綜合測試場地。圍繞水上、水下、陸地、水陸兩棲、低空等領域,建設一批智能無人終端測試場。
除了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等機器人創新平臺外,位于濱海灣國際開放創新創業社區的東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被“智能機器人計劃”納入重點平臺建設,將推動聚焦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制造等行業場景,合作對接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先進技術平臺、高校院所和多層次的技術研發人才,打通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基礎研究和產業需求的關鍵環節,建設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基地。
據悉,當前,省、市力撐濱海灣打造AI領域的廣東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國應用賦能示范區、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智能終端產業集聚區。作為AI技術落地的關鍵賽道,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也將加速優質創新資源、平臺向濱海灣集聚。
在配套政策上,東莞也真金白銀推動智能機器人重點產業園區建設,對經認定的省級、市級智能機器人特色產業園,分別給予一次性最高100萬元、50萬元獎勵。對現代化產業園內符合條件的智能機器人項目,按新建或擴建工業廠房實際投入不超過5%的比例給予資助,單個項目累計最高資助1000萬元,項目設備和技術投入可申報其他專項資金。鼓勵市屬國有企業和鎮屬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對新招引的智能機器人企業給予一定期限的租金減免或租金下調等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