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的指導下,由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深圳)公司治理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主題為“賦能資本市場 鍛造新質生產力”,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會會長王驥致辭,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杰作主旨演講,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長、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李維安發布了《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2024年)》。
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會執委會委員、鼎力可持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德全,中國信息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華南數字產業集團董事長涂強,上海技術交易所首席數據官蘇毅進行了專題演講。《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2024年)》是繼2017—2023年連續七年發布《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2017—2020年)及《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2021—2023年)之后,又一次開展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評價,也是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自2003年研制并持續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CCGINK)在區域治理評價層面的再次拓展應用。
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高于長三角
為客觀反映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應用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CCGINK),從股東治理、董事會治理、監事會治理、經理層治理、信息披露及利益相關者治理六個維度對上市公司治理狀況進行全面診斷,為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提供參考,累計評價樣板57356家次,并持續推出《中國公司治理評價報告》系列。
本次大灣區公司治理評價樣板為794家A股上市公司。評價結果顯示,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持續領先,公司治理指數平均值65.23,高于長三角(65.14)、京津冀(64.90)和全國平均(64.87)。其中,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平均值65.27,高于上海市(65.08)和北京市(64.95)。與上年相比,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平均值提升0.08,提升幅度超過京津冀(-0.08),但低于長三角(0.25)和全國平均(0.11)。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平均值與上年持平,相比之下,上海市提升0.26,北京市下降0.14。從公司治理評級結果來看,大灣區A級占比4.28%,BBB級占比42.57%,BB級占比29.72%,B級占比15.62%,CCC級占比7.30%,CC級占比0.50%。
關于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狀況,課題組通過分析得出六條結論。第一,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持續提升,但領先幅度縮小。第二,股東治理、董事會治理和利益相關者治理水平較高,監事會治理較弱。第三,民營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顯著提升,與無實際控制人公司同處第一梯隊。第四,制造業公司治理指數穩步提升,金融業公司治理指數有較大下滑。第五,科創板和北交所公司治理質量較好,主板公司治理質量下降并持續墊底。第六,綠色治理質量較高,但綠色治理(ESG)報告發布率較低。
推動公司治理質量進一步提高
《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2024年)》針對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發展狀況,提出了以下對策建議。第一,推出大灣區公司治理準則,推動公司治理質量進一步提高。第二,增加商業化代表人訴訟實踐,以市場化構建中小投資者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第三,堅持完善治理體系中的內部監督職能,防止監事會監督職能空位。第四,完善金融業的監事會治理與信息披露,防止治理風險引發金融風險。第五,開展公司治理質量提升行動,解決大灣區城市公司治理發展不均衡問題。第六,適應數字人工智能發展新趨勢,規范數字人工智能治理。
本次大灣區公司治理評價樣板較上年增加了39家,其中,主板393家、創業板288家、科創板86家、北交所27家。在對全國樣本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于2013年受深圳市國資委委托,對深圳市國資委直管企業治理狀況進行評價。2017年起與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會合作,對深圳市境內上市公司開展治理評價,并連續四年發布《深圳市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
鑒于大灣區的重要地位,課題組在理論研究和評價積累的基礎上,將評價范圍由深圳市上市公司擴展至大灣區上市公司,于2021年首次發布《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八年來,累計評價深圳市和大灣區樣本3918家次。考慮到內地與港澳的治理規則差異,報告評價樣本暫不包括注冊地為我國香港和澳門的上市公司。持續發布的《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評價報告》動態地展示著大灣區上市公司治理質量的變化趨勢。
?。ㄓ浾?劉慧)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