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營商環境是最好的“梧桐樹”、最大的“吸鐵石”,是城市最核心的競爭力。作為先行示范城市的深圳,被賦予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使命。在2023年——深圳實施建設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的第二年,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有哪些特點和亮點?
為了深入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創新一線,真實聽取反饋企業和群眾關心關切的痛點、難點、堵點,檢驗深圳營商環境改革舉措的成效,促進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在2022年深圳營商環境創新案例征集及調研的基礎上,2023年8月起,南方日報、深圳市工商聯(總商會)、普華永道中國聯合主辦啟動了深圳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創新案例遴選及調研(深圳營商環境調研第二季)活動。近日,這一調研的成果之一《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研究報告2023》正式發布。
本次調研歷時4個月,征集超過200個案例,開展20余場次線下政企調研,共有134件案例精選入庫,涵蓋深圳市各級各部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實施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工作的機構。從案例來源看,134件案例覆蓋深圳不同層級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等,包括市級層面的案例33件,前海合作區16件、龍崗區14件,南山區、寶安區、大鵬新區各11件,光明區10件、深汕特別合作區9件、福田區7件、龍華區6件、坪山區3件、羅湖區2件、鹽田區1件。從案例類型來看,市場環境類案例有61件,便利環境類有36件,法治環境類案例有26件,國際環境類案例有11件。
報告認為,在2023年全球經濟、社會、產業發展背景和本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下,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呈現出五個結合的特點:全球對標與本土實踐相結合、宏觀促進與微觀疏堵相結合、企業關切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普惠政策與服務精細相結合、機構下沉與技術便利相結合。報告還結合市場關切和企業痛點提出穩商、破壁、政策、普惠、減負、監管、出海共7方面的建議。
第一部分
新背景下的深圳營商環境建設
◎全球納新
搶抓窗口,招攬先進產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重構全球創新版圖,代表著前沿科技創新方向和經濟新增長點的產業新賽道層出不窮,在上一輪全球新興產業革命中占得先機的深圳,目前更是搶先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2023年,深圳營商環境建設更加著眼于從全球吸納創新產業、創新人才,主動把握窗口期、機遇期,有機鏈接本地資源稟賦和全球先進產業,以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
◎對標一流
參照世界銀行體系,補齊短板
2023年,深圳繼續提升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圳市2023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下稱《工作要點》)指出,全面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新評估體系BEE(Business Enabling Environment)。BEE是世界銀行在2022年發布的研究商業和投資環境的評估體系,在原有基礎上更新評估指標、升級評估方法、拓寬評估維度。上述《工作要點》結合經營主體核心問題訴求及國際國內先進城市經驗做法,提出10個方面共100項重點任務,部分具體事項和目標要求已超過世界銀行指標體系。
◎全員招商
各街道各部門全力投入招商工作
從2022年底開始,深圳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擴大下沉,從原來的到區級政府進一步擴大下沉至包含街道。各區相繼建立覆蓋所有街道的“大招商”工作體系,區級職能部門與各街道緊密聯動,分層級制定產業圖譜和招商目標,推動形成“全員招商”的火熱氛圍。
深圳各區街道各顯身手、各出奇招,紛紛構建黨政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招商格局。有的街道注重調動社區股份公司、產業園區的積極性,推動制定招商計劃、協助發布空間信息、聯合舉辦推介活動;有的街道充分發揮商會、協會、同鄉會的紐帶作用,借力產業鏈龍頭企業的聚集效應,招引優質企業;有的街道結合轄區產業優勢特點,聘請該領域杰出人才為招商大使,邀請行業高層次專家、人才擔任招商項目評估指導專家。這一招商機構下沉的變化也使得深圳營商環境服務得以更具有針對性、更加精細化。
◎聚焦痛點
找真問題,讓政策更有感
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支持鼓勵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核”舉措,一系列“組合拳”聚焦企業和群眾創新創業的關心關切。深圳2023營商環境工作也特別突出在真找問題、找真問題、找能夠解決的問題,提出務實舉措,讓經營主體有更直接、更貼切、更實在的獲得感。
◎先行探索
改革驅動,為全國作示范
2021年10月,《國務院關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選擇深圳等6個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實現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及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全球范圍內集聚和配置各類資源要素能力增強、經營主體活躍度和發展質量提高等目標。《意見》要求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為全國營商環境建設作出重要示范。深圳不斷改革創新,及時優化政策,改進服務方式,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出臺具體措施,進一步加快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
第二部分
2023年深圳營商環境建設五大亮點
2023年的調研發現深圳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呈現“五個結合”的特色。
◎對標對表
全球規則與本土實踐相結合
當前,深圳正值“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國際化營商環境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對此,深圳營商環境建設在向全球對標對表的同時,也特別重視與本土實踐相結合,釋放出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服務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的強烈信號,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打造更加適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在對標國際營商環境國際化建設先進水平方面,2023年,深圳積極推進國際規則銜接,在前海開展跨境征信合作試點,推動與港澳臺跨境信用報告標準互認,允許深圳銀行通過深圳征信機構,獲取港澳臺征信機構出具的企業信用報告,便利境外企業融資。深圳還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建設,以合作方式引進8家國際知名仲裁調解機構,打造國際仲裁優選地。
深圳在對標國際的同時,也在探索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本土實踐。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一經發行,能夠在資本市場向銀行、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募集資金,充分帶動更多社會資金和資源流入科創企業。盡管最初綜合融資成本仍然較高,但為破解這一難題,深高新投自2020年開始積極為項目引入政策性支持,首先推出了面向南山轄區科創企業的南山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入池企業的實際綜合融資成本得以降低50%。目前,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復制推廣知識產權證券化“深圳模式”,定向支持轄區不同產業類型的企業。
◎政策發力
宏觀促進與微觀疏堵相結合
深圳將宏觀促進與微觀疏堵相結合,既把握好“主動脈”又深入到“毛細血管”,不斷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同時幫助微觀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2023年,深圳先后制定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細胞和基因產業促進條例等全國首創性地方立法,宏觀上立法護航新興產業發展。深圳還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紓困及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降成本、擴市場、強創新、促轉型四個方面,推動全市中小微企業加快恢復發展。
微觀層面,2023年深圳新增上線高端裝備制造、珠寶加工兩個領域專利快速預審通道,減少專利審查授權時間。同時,開展國家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試點,大幅壓縮納入試點知識產權糾紛處理周期,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創造與保護。深圳還率先實施“小錯免罰”的包容柔性執法,截至2023年底,已在66個領域形成輕微違法行為依法免予處罰、從輕處罰、減輕處罰、不予強制四張清單,合計2022項,為經營主體發展提供了容錯空間。
從案例上看,“深圳創投日”系列活動是深圳市貫徹落實“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升直接融資比重”任務要求,建設全球創新資本形成中心和國際風投創投中心的重要舉措,也是宏觀促進與微觀疏堵的極佳寫照。目前,“深圳創投日”已連續舉辦10余場,鏈接全球創新創投資源,助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成為深圳一張重要的金融名片。
為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推動深圳地方征信平臺與轄內金融機構深度合作,通過激活政府部門掌握的企業信用數據,為企業精準畫像,持續賦能銀行普惠金融業務,助力中小微企業更好更快獲得信貸融資。截至2023年8月底,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牽頭推動深圳地方征信平臺已對接轄內55家金融機構激活企業信用數據超12億條,服務企業融資超過1800億元。
◎監測市場
訴求解決與助企惠企相結合
民營經濟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深圳通過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創業和轉型升級等方式,全力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2023年,針對經營場所、用電成本等痛點,深圳大力實施“工業上樓”計劃,向企業提供高品質、低成本、定制化的產業空間,大力保障市場主體發展用地需求。深圳還在全國率先開展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造,全面消除工業園區轉供電加價,累計完成2172個工業園區的改造,每年減少企業用電成本30億元。
此外,為回應經營主體“花最少的時間、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門”的真切期待,深圳各級部門在營商環境優化過程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短板弱項,以務實舉措紓困解難、增添動力。
企業計劃在北站壹號試點無人機配送物流,請求街道幫助解決“停機坪”選址問題;高斯霍爾公司因擴大生產經營,亟須擴租500平方米……通過“茶話會”“早餐會”等活動,龍華區民治街道建立“企業問題訴求閉環處理銷號”工作機制,安排專人收集企業反饋問題及訴求,梳理并健全相關臺賬,限時回復企業辦理情況,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同時,督查部門協同做好問題跟蹤督辦,推動企業問題和訴求定期清零。
◎服務躍升
普惠政策與精細服務相結合
當前,深圳營商環境改革繼續貫徹“企業群眾至上、助力產業發展”的思路,把切實增強企業群眾的獲得感、更好服務于深圳產業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經營主體關切和企業關注,深圳推出更多普惠性政策供給,創新推動“免申即享”扶持方式落地,使得惠企政策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送達企業,持續吸引企業扎根深圳。
為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稅務局打造全國首個涉稅專業服務集聚區。一方面,聯合前海管理局制定支持行業創新發展的18條措施,形成了涉及稅收、市場、人才、產業生態等4個領域,涵蓋機構落戶、物業租購、獎勵補貼等內容的政策組合包,以“空間+政策”方案推動前海涉稅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建立“專所管理+專廳服務+專崗對接”涉稅機構管服一體模式,為涉稅中介提供精細化、多元化服務;在產業上牽引帶動,建立專業團隊,積極開展政策推介,吸引更多的優質涉稅專業服務機構落戶前海。
◎科技賦能
機構下沉與技術便利相結合
機構下沉與技術便利相結合是深圳提升營商環境的主動探索,是營商環境服務深層優化、集成創新、迭代升級的“加速器”。如果說傳統的營商環境是“人工模式”,那么技術賦能下的“數字化”營商環境就是信息時代的“自動模式”,是深化要素市場改革、激發市場創新活力的重要前提。
2023年,深圳上線“開辦企業一窗通”音、視頻雙錄電子簽名功能,實現電子簽名無介質,推進外商投資企業全程網辦,企業開辦成本得到進一步降低。深圳還在“i深圳”APP上線了政策補貼直通車平臺移動端專區,新增“免申即享”事項100項,實現惠企便民政策直達快享。還有龍崗區打造的“指尖辦”“掌上辦”移動云上大廳,為轄區企業和辦事群眾提供行政審批業務全流程一對一掌上視頻咨詢和辦理服務。
為不斷深化創新驅動、激活產業新動能,深圳在持續發揮“數字化”技術賦能作用的同時,也切實落實機構主動下沉、提前介入,積極為企業出謀劃策,以更加精細化的公共服務,推動招商、穩商工作向高質量邁進。
深圳市光明區公明街道探索實施“園長制”,通過園長精細化管空間、管準入、管招商,率先在營商環境優化領域應用“網格模式”。通過64個干部、112人“三人小組”團隊密集下沉園區,與企業近距離開展服務工作,切實解決以往營商環境問題“看得到的解決不了、能解決的看不到”的難題。
第三部分
聚焦市場關切、提升深圳營商環境七大建議
◎穩商
重視全生命周期服務
帶動企業推薦合作伙伴
“回顧過去一年的招商引資,我們發現最有效的招商還是來自轄區企業的上下游企業和他們向合作伙伴的推薦。”在深圳多場調研中,從當地招商官員的反饋中都可以發現,深圳招商引資工作中最有效的恰恰是“穩商”,通過服務對接好轄區目前的企業,從而讓他們的合作伙伴更有信心過來投資。
在調研中,多位企業家表示,希望當地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資”的同時,不要忘了轄區目前已有的企業,“現在來深圳招商的各地給的條件一個比一個高,雖然我們也知道那些地方可能隱性成本較高,但也希望深圳有相關政策和資源時不要忘了我們這些本地企業”。
提升營商環境的前提,必須是幫助本土企業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只有這樣全鏈條全過程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才能真正實現營商環境的提升和招商工作的有效。
◎破壁
破除民企準入隱性壁壘
優化政府項目招投標流程
有企業表示其在擴大生產、擴大經營、項目招投標等方面面臨過不合理限制與隱性壁壘,尤其項目招投標。另外,其認為,深圳很多政府項目招投標普遍采用的“評定分離”定標制度有待優化。對此,企業建議:加快推動深圳放寬一些產業和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規范政務服務標準化操作規程,嚴禁各部門設立或變相設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壁壘;建立健全投訴和處理回應機制;優化政府建設項目“評定分離”定標制度等。
◎政策
強化穩定性連續性
提振民企發展信心
調研中有企業反映,深圳市、區出臺的部分政策,尤其是惠企促發展的一些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缺乏針對性和連續性、執行不到位、兌現手續繁雜等問題。“政策發布很多,但落實執行到位的沒那么多。”有企業家表示。企業建議,要強化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加強執行,適當考慮放寬部分企業享受政策的條件,持續、有效給予企業支持,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
◎普惠
兌現落實惠企政策
希望更多“免申即享”
有民營企業表示,現有政策尤其是惠企政策的兌現手續繁雜,希望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和時間。對此,企業建議完善惠企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希望惠企政策制定能充分溝通,充分聽取和征求民營企業、行業商協會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意見,使惠企政策能夠真正觸達民營企業的實際需求”。
對于近年部分惠企政策的“免申即享”,企業較為認可。有企業建議,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打破惠企政策落地“手續繁、兌現慢、往返跑”等現象,將“企業先報、政府再審”的被動服務模式轉變為“系統智審、確認申領”的主動服務模式。
◎減負
善用數字化智慧平臺
減少多頭重復調查檢查
深圳某街道調研中,企業反映較為集中和突出的問題包括政府部門多頭檢查、重復檢查、外地部門無充分正當依據跨地區執法,以及多部門要求重復,多次填寫相同或相似表格等情形。對此,企業建議,涉及企業的常態化檢查能否進行聯合監管執法,盡量避免選擇性檢查、重復檢查、頻繁檢查等可能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活動。同時,對于多層級部門重復、類似的調研等,能否善用數字化智慧平臺,避免數據和調查多次、重復采集。
◎監管
規范涉企監督執法
營造公開有序監管環境
對于有企業反饋,監管、執法標準和規則不透明,對監管或者執法相關處罰申訴困難等問題,專家建議,要嚴格規范涉企監管執法。一是梳理全市范圍內的高頻、重點涉企檢查事項,并加以規范;二是建立健全涉企監管監察機制,不斷提升涉企監管執法的透明性;三是規范涉企監管執法的自由裁量權,政策執行嚴禁“一刀切”,營造規范、公開、有序的涉企監管執法環境。
◎出海
建一站式服務平臺
綜合服務助企業“走出去”
在調研中,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除了常見的市場、人才、空間、成本等方面外,對于拓展海外業務呈現較為突出的需求。很多企業近年有拓展海外市場的意圖,但苦于沒有相應的法律、金融、外匯等服務。企業建議,深圳能否積極爭取國家政策,簡化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海外投資、設廠、展業等事項的審批程序,提升全市民營企業海外投資便利性。再者,能否全面提升深圳民營企業海外市場開拓服務保障能力,積極為民營企業提供“走出去”信息共享、國際政策咨詢、項目對接、國際法律法規咨詢、海外維權等綜合服務。以及提升民營企業外匯資金使用的便利性。
(統籌 曲廣寧 撰文 徐懷 李嘉耀)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