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廣州,萬商云集。
線下近8000家企業展出精品,線上2.6萬客商在云端交易。隨著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的圓滿舉行,廣州再次站上世界目光聚焦的舞臺。
穿越65年風云,歷久彌新的廣交會仍迸發出強勁活力。透過這場疫情之下全球規模最大的實體展會,廣州向全球傳遞著持續擴大開放的新機遇。
2020年,廣州落地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同比增長1.6倍,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7.5%,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5.27萬戶,同比增長24.88%。今年上半年,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廣州連續4年被受訪企業列為最熱門的投資城市。
一連串的亮眼成績,成為廣州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生動注腳。打造全球企業投資、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良好的營商環境是重要支撐。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廣州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迭代實施營商環境1.0至4.0改革,實現營商環境的穩步優化。
不久前,廣州獲批成為全國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新的使命開啟新的征程,廣州將以此為契機啟動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部署,為全國改革先行探路。
向更高處攀登
第130屆廣交會開幕前夕,廣州迎來又一位世界500強的新朋友。作為全球消費品生產龍頭企業,聯合利華將斥資1.3億歐元(10億元人民幣)建設南區全品類生產和營銷基地的第一期工廠。
“此次聯合利華南區生產基地項目,是近兩年來聯合利華在中國最大的投資項目。”聯合利華北亞區總裁龍嘉華說道。
9月的2021跨國公司投資廣東年會上,廣州的跨國公司簽約項目9個,投資總額超350億元。目前,共有33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投資,投資項目累計達1468個;全市市場主體已超270萬個。
營商環境的質量如何,市場主體最有發言權。一個個新項目簽約落地,釋放出澎湃的市場活力。從龍頭企業到初創企業,廣州正在成為全球企業成長與發展的沃土。
厚植經濟發展新優勢,背后是營商環境改革的迭代升級。
2018年以來,廣州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主動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對接國際通行營商規則,注重整體統籌謀劃,推動各輪營商環境改革政策迭代升級、前后銜接、縱深推進。
2018年10月,廣州啟動營商環境1.0改革,聚焦行政審批領域的簡政放權,以世界銀行的評價體系為主導,強調重點改革區域發揮引領作用。2019年3月,廣州印發《廣州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推出營商環境2.0改革;同年10月,制定《廣州市推進現代化國家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行動方案》,助推廣州營商環境再提速。
2020年1月,《廣州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印發,廣州實施3.0改革。此次改革,廣州強調了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并將目光瞄準跨部門革命性流程再造。
今年5月,廣州將營商環境推向4.0改革階段,吹響營商環境改革駛入深水區的號角。4.0改革一端圍繞市場需求,持續為企業優化發展環境,為群眾提供辦事便利;一端圍繞政府能力建設,以數字賦能推動城市治理和監管服務水平邁上新臺階。
“通過4.0改革,我們希望為廣州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打造聯通內外雙循環重要節點、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搶占先機,助力‘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市大灣區辦主任李海洲表示。
回望三年改革路,越是艱險越向前。在營商環境改革的征程中,廣州一路攀登,不斷豐富營商環境內涵,力求將改革的觸角延伸至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角落。
向更深處攻堅
營商環境改革成色如何?是否精準到位?檢驗改革質量的標尺,始終掌握在廣大市場主體和群眾手中。
9月初,35名營商環境觀察員收到了由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發出的聘書。作為第二屆的營商環境觀察員,他們肩負著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優化營商環境建言獻策的重任。
從2019年8月起,該區便率先在全省建立起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這一制度也被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市復制推廣。兩年來,營商環境觀察員們通過8期營商環境“吐槽大會”,提出的150余項意見建議,目前均已辦結。
“每一個小的營商環境好了,整個大的營商環境就會好,才能留得住企業,讓企業扎根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華南新材料創新園總經理謝澤帆表示。
在推進營商環境改革的進程中,廣州堅持市場評價是第一評價、企業感受是第一感受、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將營商環境評價的“指揮棒”交給企業和市民。
營商環境的優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于廣州來說,優化營商環境既是“持久戰”,也是“攻堅戰”。
開辦企業將原來22張表、469個填報事項整合為1張表單55項信息,實現“1表申報、1個環節,0.5天辦結”;獲得水電氣從10至20個工作日不等到全面落實電水氣外線工程行政審批總時間不超過5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一窗通辦”,28項登記業務實現1小時辦結……審批時間快了、辦事環節少了、身上負擔更輕了,市場主體得以“輕裝上陣”。
啃下改革“硬骨頭”,并非易事。面對涉及多部門、多領域的改革任務,廣州如何“破題”?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20年3月,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法治聯合體成立。法治聯合體高度凝聚社會各界的強大力量和思想共識,組建一個咨詢專家庫、一個專業律師庫和一個法律英語審核組,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高質量法治保障。
今年1月1日起,廣州實施《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下稱《條例》),在法律框架下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
該《條例》總結各領域優化營商環境成熟的經驗做法,將實踐證明有效、市場主體認可的改革措施固化上升為制度性成果,并創新采用立法專班和專家團隊“雙主體”進行制定。
牽住營商環境改革這一“牛鼻子”,廣州瞄準痛點、難點、堵點展開攻堅,探索超大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向更廣處奮進
全球視野下,城市與地區之間的競爭已逐漸轉變為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的競爭,也是營商環境的競爭。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實施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推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同時,選擇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市場主體數量較多的城市,聚焦市場主體和群眾關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
這體現了中國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和更精準的舉措優化營商環境的堅定決心。通過發揮試點城市的帶動引領作用,推動全國各城市營商環境的整體改善,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與競爭力。
“十四五”時期是提升廣州城市位勢和能級的關鍵時期。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廣州更要扮演好“探路者”角色,用好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招,朝著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標準加速升級。
“不用跑回清遠,直接在廣州就能換領身份證,實在是太方便了!”不久前,在廣州就業居住的清遠市民王女士,通過廣清政務通辦服務成功換領了新身份證。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廣州打通區域信息壁壘,已與武漢市、海口市等5座省外城市以及珠海、佛山、清遠等15座省內城市實現跨域通辦,大幅縮減市民辦事的時間成本。
目前,廣州已整合打通市場監管、稅務、住建等20個部門的109個數據主題信息壁壘,上線557種電子證照,簽發超過8000萬張,為實現跨行業、跨層級、跨區域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夯實了基礎,以數字化支撐創新試點改革事項落地。
在越秀,上線廣州首個政務勘察遠程審批平臺,審批時限由5—8個工作日縮減為最快1個工作日;在海珠,創新推出安商暖企“五個一”保障機制,實現政企溝通無距離;在南沙,“交地即開工”模式邁入4.0,不動產登記實現“一小時領證”,“智慧通關”系列改革被國務院評選為全國15項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創新案例之一……
從利企到便民、從線上到線下、從頂層謀劃到基層實踐,三年來,營商環境改革的創新探索在廣州各層級、各領域遍地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廣州以“繡花”功夫奮力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打造成為全球企業創造財富、實現價值的夢想之城、創新之城、奮斗之城。
數讀
◎市場主體
2020年,廣州市落地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同比增長1.6倍,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7.5%,增速高于全國、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5.27萬戶,同比增長24.88%。
◎開辦企業
“開辦企業一網通”平臺將22張表單整合成1張,實現“1表申報、1個環節、最快0.5天辦結”。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
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從取得用地到辦理產權登記全流程只需6個環節、用時28天(行政審批全流程11個工作日)
◎稅收
244項涉稅費事項全程網辦,網上辦理率達98%。推行企業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五表合一”綜合申報,納稅次數將降至3次。
◎數字賦能
整合打通市場監管、稅務、住建等20個部門的109個數據主題信息壁壘,上線557種電子證照,簽發超過8000萬張。
◎規則銜接
推出兩批次72項港澳規則銜接清單,與港澳攜手打造連接內外雙循環重要節點。
◎社會信用體系
在社會誠信、商務誠信領域和新經濟領域的93個細分行業,全面開展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信易貸”平臺累計注冊企業6.5萬家,促成融資授信規模超360億元。
■展望
用好繡花功力爭新突破
在營商環境改革進程中,廣州將始終堅持市場評價是第一評價、企業感受是第一感受、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
下一步,廣州將以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為牽引,以扎實助推各項改革政策落實落地為抓手,在更高起點、以更大魄力、用繡花功夫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全力打造全球企業投資、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助推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
具體而言,主要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設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健全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構筑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開展營商環境綜合授權改革五大方面發力。
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方面,廣州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在使用要素、享受支持政策、參與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等方面獲得平等待遇;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完善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暢通投訴建議渠道。
建設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方面,廣州對標國內外最佳實踐,破解企業全生命周期辦事環節、時間、成本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加快科技賦能便利化改革,促進各領域業務系統集成、數據共享,推動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流程革命性再造,實現政務服務100%全程網辦,惠企政策兌現“免申即享”,打響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政策兌現集成服務品牌。
健全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方面,建立健全鼓勵新經濟發展機制和執法容錯糾錯機制,推廣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處罰免強制清單;完善分級分類監管標準,逐步實現政府監管全行業(領域)覆蓋、全鏈條貫通、全生命周期跟蹤;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探索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治、企業自律、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監管體系。
構筑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方面,實施《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聚焦政務服務、產權保護、自然人破產等領域立法先行,實現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推進最高法院破產案件審理方式改革試點,率先探索司法出清、破產重整新路徑;推行民事訴訟繁簡分流機制改革,完善“府院聯動”機制,支持人民法院等實施網絡查控和處理,提升審判執行的質量和效率。
作為首批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廣州將扛起試點城市責任,開展營商環境綜合授權改革,制定實施國家和省綜合授權事項清單,在市場準入、要素流通、項目審批、創新生態、外資外貿、事中事后監管、司法保障、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領域推出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重大實踐成果。
(記者 黃舒旻 通訊員 穗發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