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澳門科技大學,聽取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情況介紹。
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前夕,習近平主席關注的這兩個實驗室有何來頭?
澳門科技大學。央視記者李增仁拍攝
以科技助推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11年1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是我國中醫藥領域成立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澳門第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的重要之處,不僅僅在于其科技創新實力,更因為它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了科技助推力。
6月17日,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主任、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院長陳新介紹實驗室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針對澳門長期以來存在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的問題,澳門特區政府曾于2003年提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方針。此后,澳門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潛力逐漸顯現。
澳門中醫藥產業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廣泛市場基礎,在僅33平方公里的澳門,中藥房多達上百間。隨著全球對中醫藥認知度的提高,中醫藥產業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澳門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特色的醫藥創新研發與轉化平臺,推動中醫藥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2023年,澳門特區政府公布《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將現代中藥產業列為四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
發展現代中藥產業,離不開科技支撐。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是中央政府致力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促進澳門經濟發展適度多元化和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該實驗室成立以來,為澳門中醫藥產業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持,助力澳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該實驗室發現了中草藥新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機制,為中藥新藥研發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了中藥研究的創新與發展。今年1月,該實驗室研制的成果“EN002”申報用于治療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及癌前病變,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臨床試驗許可,進入臨床Ⅱ期研究。
此外,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中藥質量評價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新發病機理及作用新靶點、納米載體提升中藥有效成分的遞送及靶向性、抗新冠中藥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澳門與一水之隔的橫琴深化合作,為中醫藥產業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位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已搭建符合內地和歐盟GMP標準的中醫藥中試及生產平臺。此外,通過“橫琴生產+澳門監制”的產業協作模式,澳門中醫藥品牌的競爭力不斷提升,產業鏈加速完善。
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目前,澳門中醫藥產品正在逐步拓寬國內外市場。澳門已上市傳統外用中成藥獲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簡化審批后,可在內地上市。在海外,澳門中藥業公會與“國際葡語市場企業家商會”簽署合作協議,推動中醫藥產品在葡語系國家完成注冊、認證以及代理等工作,助力中藥產品進入葡語系國家市場。
打造“一國兩制”下科研跨境合作典范
作為我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科技部批準,于2018年正式掛牌成立,曾參與研究嫦娥系列、天問系列等重大項目,為中國深空探測提供重要的科學支撐。
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圖源新華社
2023年,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正是由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研制,讓世界重新認識了澳門在月球與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技水平。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是“一國兩制”下澳門與內地合作的成功典范。衛星的方案設計、在軌測試及研究應用以澳門為主導,很多重要儀器是澳門與內地科學家、工程師合作完成并且在內地制造的,最終衛星發射也選擇在內地。
衛星成功發射后,參與研制的澳門科技大學18名師生代表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匯報衛星成功發射的喜訊和參與衛星研制工作的感受,表達積極參與祖國科研建設的愿望和決心。
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說,近年來,澳門深化與內地在航天等領域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澳門高校、澳門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勉勵大家繼續傳承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作出新的貢獻。
今年12月,“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科學研究與應用取得重大進展。該衛星科學團隊發布了我國首個自主可控實時地磁模型,可用于地球深部、地球海洋、地球空間的科學研究,也可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導航、資源勘探、智能終端等。這意味著,在距離宋代科學家沈括首次測量地球磁場偏角的一千年后,地球磁場的觀測與探索將再次由中國接棒。
除了“澳門科學一號”,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成果還以技術力量推進“上九天攬月”。
2021年,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申請到嫦娥五號2020年從月球帶回的月壤樣品。經過數年的研究,研究團隊發現3種Ti納米礦物,其中三方Ti2O和三斜Ti2O是首次在天然地質樣品中被發現,為人類進一步了解宇宙的奧秘提供了重要線索。
2022年10月6日,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鄧志培在實驗室內工作。圖源/新華社
與此同時,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太空科學研究中心、國際間太空科學學術交流合作中心,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領域早已向技術研究方面拓展——確定月球塵埃的構成并為“登月服”月塵防護技術提出建議;預測火星大氣條件,保障“祝融號”安全著陸,為天問一號降落方案提供最優時間等關鍵信息……走在技術發展的前沿,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技術研究上取得一個個突破,護航我國“星辰大海”的征途。
(記者 劉思敏 林子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