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一國’原則越堅定,‘兩制’的優越性在澳門就越能彰顯。”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澳門特區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這樣總結澳門的發展經驗。一路走來,張永春親眼見證著澳門回歸祖國懷抱后的日新月異,橫琴的蓬勃興起,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宏偉藍圖的逐步構建。
2024年12月1日,澳門候任行政長官岑浩輝率領第六屆政府候任主要官員和檢察長首次集體公開亮相,張永春也位列其中。“候任行政長官提出要打造‘法治澳門’,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完善澳門的法律法規,尤其是涉及民生和營商環境方面的內容。”張永春說,25年來的發展離不開完善法律制度的保障,而法律制度也將繼續與時并進,服務澳門的發展。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
在1999年12月20日的子夜時分,當五星紅旗在澳門夜空中升起,漂泊離散了400余年的澳門,這位遠方的游子,終于重歸祖國母親的溫暖懷抱,跨入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代。
“澳門回歸祖國的25年,是‘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25年,也是澳門發展最迅猛的25年。”張永春說,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的一切發展成就,都建筑在對基本法的嚴格落實和對“一國兩制”的貫徹實施之上。
記者: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在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實踐“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原則方面取得了哪些顯著成就?
張永春:自澳門回歸祖國25年以來,其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便是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成功實踐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則。依據基本法的實施要求,澳門構建了一套相對全面且貼合本地實際的法律體系,為依法治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早在2009年,澳門便制定了《維護國家安全法》,切實履行了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所規定的責任和義務。
隨著時代變遷和國內外環境的動態調整,澳門持續不斷地對相關法律進行審視與完善。自2023年起,澳門對《維護國家安全法》《行政長官選舉法》及《立法會選舉法》等核心法律進行了修訂,旨在進一步強化國家安全保障,確保“愛國者治澳”的原則得以落實,從而使得法律體系和執行機制更為健全。
此外,根據基本法的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還加強了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法律合作,促進了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并為澳門在國際交往中發揮積極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記者: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澳門展現了哪些獨特優勢,并如何結合國家需求推進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
張永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今年5月訪問澳門時強調,澳門擁有“一國兩制”的最大制度優勢:既保留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又能夠分享內地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獲得國家的鼎力支持。他要求澳門必須堅守“一國”之本,充分利用“兩制”之利,以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澳門展現出若干獨特優勢,包括高度的經濟開放度、在貿易、稅收、金融、貨幣及民航等領域擁有自主政策制定權、設有獨立的關稅區、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與葡語國家深厚的聯系以及充足的中葡雙語人才等。憑借這些優勢,澳門緊密結合自身特長與國家需求,堅定推進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葡經貿合作論壇作為目前我國唯一以葡語為紐帶的多邊合作機制,已涵蓋所有葡語官方語言國家,自成立以來,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貿易額增長了約20倍。
實踐表明,堅持“一國”原則越堅定,“兩制”的優越性就越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過程。
見證回歸前后發展,澳門由內而外蝶變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形容澳門25年來的變化,那一定是‘翻天覆地’。”在澳門回歸祖國前,張永春曾擔任澳門物業登記局局長、司法事務局局長;而在回歸后,張永春繼續在特區政府工作至今。作為親歷澳門回歸的見證者,張永春對回歸前后的變化如數家珍。
“回歸前去海外出差,外國人基本沒聽說過澳門;而如今國際友人再聽到澳門,都知道這是享有盛譽的國際都市。”張永春感慨,回歸25年來澳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社會各界堅持“一國兩制”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離不開特區政府直面民生訴求積極改革,同時更離不開中央對特區的大力支持。
記者: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作為親歷回歸前后生活的見證者,您覺得澳門回歸祖國后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變化?
張永春: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為澳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作為親歷者,對回歸前后的變化有著深刻的體會,其中兩點尤為顯著。
首先,澳門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得到了極大提升。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截至相關時間點,共有148個國家和地區同意給予澳門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或落地簽的待遇,其中近100個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此外,還有25個國家允許澳門特區護照持有人通過電子簽證或網上申請簽證的方式前往。
其次,作為公務員,我深刻感受到回歸后特區政府服務意識的不斷提升。自2020年起,特區政府以電子政務為切入點,積極推動行政改革,加強跨部門合作,打破數據壁壘,促進互聯互通。我們優化升級了面向一般市民的“一戶通”服務平臺,并推出了面向商企和社團的“商社通”服務平臺。這些舉措推動了公共服務由傳統的柜臺辦理逐步轉向線上線下結合乃至全程網上辦理,顯著提升行政效率,建設服務型政府。
截至2024年9月30日,“一戶通”用戶已超過61萬,考慮到澳門總人口為68萬,覆蓋率相當可觀。從2020年《電子政務》法律生效至今,“一戶通”提供的服務及功能已從42項增至超過430項,涵蓋了社會福利、求職就業、交通出行、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開業營商、登記證明、口岸通關等多個領域,服務范圍還延伸至私營機構的生活繳費及司法領域的電子化服務。“商社通”則提供了逾90項服務,已開立實體賬戶逾1.5萬個,其中公司賬戶超過1.1萬個。
記者:近年來,澳門怎樣在中央的支持下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張永春:澳門地域狹小,曾一度制約了其發展。然而,自澳門回歸祖國后,中央政府先后賦予澳門對橫琴島澳門大學校區、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其相關延伸區域進行管轄的權力。這一舉措不斷擴大澳門特區的管轄面積和發展空間,不僅促進了澳門經濟的蓬勃發展,還極大地便利了澳門居民的生活。
為了進一步推動澳門輕軌東線項目的建設,國務院還在今年5月依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作出批復,同意自5月31日起,澳門特區對拱北口岸旁的相關陸地和海域實施管轄。這一決定意義重大,它標志著中央將寶貴的土地資源交付澳門使用,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澳門發展的深切關懷和高度重視。此舉有利于充分發揮輕軌東線項目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加強澳門與內地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澳門的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對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深遠影響,再次生動展現了“一國兩制”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打造大灣區法治平臺,助力澳門居民融入橫琴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布,繪就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藍圖,也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邁上新臺階。“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全球先河,也以這種制度特色不斷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破解融合發展瓶頸。
“深化機制對接、規則銜接,不僅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澳門居民融入灣區內地的客觀需求。”張永春說,隨著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走進橫琴乃至其他內地城市求學、就業、生活,特區政府也在不斷加強“軟聯通”,為澳門市民在內地的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務。
記者:為推進大灣區建設,澳門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來加強機制對接、規則銜接以及促進法律制度的融合發展?橫琴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張永春:與世界其他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擁有三個不同的法律制度。因此,加強機制對接和規則銜接,以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成為我們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機制對接方面,粵港澳三地的法律部門自2019年起便建立了聯席會議機制。至今,該機制已成功舉辦了6次聯席會議,在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升法律服務質量和加強涉外法律人才培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另一方面,我們積極推動協同立法。澳門法務局與橫琴法律事務局就兩地的立法工作建立了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共同研究和討論深合區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在立法工作中相互協作配合,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在過去幾年中,橫琴法律事務局就涉及澳門的十多項立法工作征求了澳門特區的意見。
此外,我們優先促進調解、仲裁等規則的銜接。鑒于仲裁和調解相較于司法制度更強調意思自治和靈活性,我們優先推動大灣區仲裁和調解制度的融合發展。以調解為例,我們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平臺,并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和準則。在此基礎上,我們正致力于形成統一的大灣區調解制度和調解員名冊,預計該名冊將于今年年底向社會公布。
最后,我們根據實際需要修改了澳門本地的法律。例如,我們修訂了《公職法》,為澳門特區公職人員在橫琴擔任職務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我們還修改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衛生、教育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將澳門的民生保障措施延伸至橫琴。
記者:您也提到了電子政務是目前澳門行政改革的重點之一,這種改革是否也會延伸到橫琴?
張永春:澳門市民在橫琴就業、就學及生活時,往往需要辦理各類公共部門的手續。為此,我們積極推動電子政務向橫琴延伸,以提升服務便捷性。
一方面,澳門市民現在可以通過手機使用“一戶通”平臺,輕松辦理部分簡單的公共服務事項。另一方面,我們在橫琴的新街坊設立了一個24小時政務服務中心,作為澳門政務服務中心的延伸服務點。在這個政務服務中心內,市民可以通過遠程電子屏幕和自助服務機辦理多種服務。此外,我們還引入了視頻遠程服務辦理方式,為市民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服務選項。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服務目前仍處于試點階段,我們需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以便進一步推廣和完善。通過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和提高服務質量,我們致力于為澳門市民在橫琴的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務。
采寫/腳本:GDToday、南方+記者 李心迪 楊天智
拍攝/剪輯:GDToday、南方+記者 潘嘉俊 王良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