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24年粵港澳全球招商大會達成簽約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2.26萬億元,本屆招商大會薈萃了巴斯夫、埃克森美孚、輝瑞、松下、特斯拉、寶潔等世界500強企業參會。
在本次大會配套的話“五外聯動”論壇上,5名老外“土著”回憶了他們眼中大灣區的變化,和大灣區一起成長的他們,暢聊了大灣區發展之路,以及未來的機遇。
“我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超過21年了,可以說我是大灣區的土著。”11月8日,在本次大會配套的話“五外聯動”論壇上,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全球招商總監賀勵平說道。現場,和他一樣駐扎大灣區多年的還有住在江門的鮑勃·山克爾,他是華南美國商會的代表,也是一家貿易公司在江門的代表,他回憶道,從2006年到現在江門人口從170萬發展到了400多萬,經歷了迅猛的發展,“現在江門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華南董事會主席Klaus Zenkel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高志豪”,他回憶道,商會從2006年起在廣州設立辦公室,“當時來廣州,是看中這里的營商環境良好,公司注冊很便利。”席堯是葡萄牙商會兼董事會主席,他有相似的看法,“很多葡萄牙企業希望進軍大灣區,這里的企業發展快節奏,有很多政策幫助打開中國市場。”
見證大灣區的變化,和大灣區一起成長,是這些老外“土著”們的成長軌跡。
“20年前被叫做世界工廠,現在已經向高精尖科技轉移。”高志豪感嘆道,“這里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每隔半年總會看到新的變化,比如最近深中通道的開通。”他補充道,“珠三角地區多年來的發展,建立了非常好的商業環境,在它成為世界級的工廠的過程中,外企也從中受益。”
威廉·希基博士是美國國務院福布萊特學者獎的獲得者,如今是廣外商學院的老師,在他看來,“和其他灣區相比,大灣區有更加全面的產業集群,包括完善的物流,這給制造業、數據化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如果是東京灣區優勢是物流,紐約主要是科技和金融,粵港澳能提供更完整的機會:完整的汽車、手機,在這里就可以完整地制造了。”
高志豪贊同道,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優勢是集群效應。
“都在一個地方:融資、制造、研發再到創新產出,這里都有。和東京、舊金山等灣區相比,我們認為未來所需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正在這里迅速發展。我們的企業被吸引到大灣區投資,是因為在大灣區,新技術和新能源的可能性可以很好地被開發,再從這里推向世界。我們商會的會員公司在這里得到政府的政策、法規的良好支持,這對于良好運作很重要。海外公司受益于這里的激勵政策,人才政策,稅收政策。”
對于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他們也提出了各自的想法。
“我想面對變化中的環境,最好的辦法是和大灣區一起去面對。”高志豪說。
威廉有另外的視角,他說道,“我們也正在經歷綠色科技的轉型還有人工智能的進步。歐洲在綠色能源產業上有很多技術研發和實施經驗,希望能把這些綠色能源帶到大灣區,和本土企業一起研究綠色低碳能源的共同解決方案。”
“除了工業機會,我建議外企更多地考察大灣區結構上的機會,比如一站式購物、一體化平臺。還有與中小企業密切相關的孵化器,讓創新得以持續,創新應該得到保護,孵化就幫助催生了更多的創新。”威廉補充道。
(策劃 王瑩 統籌 馬建忠 陳養凱 記者 黃馳波)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