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中山遠眺伶仃洋,海面上正蜿蜒著一條S形鋼鐵巨龍。
將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圖攤開,珠江入海口的伶仃洋海域猶如楔子嵌入陸地,將海岸線分為東西兩側。
在深中通道之前,珠江口已有四座跨江或跨海通道建成。從北向南依次排列的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在伶仃洋上“穿針引線”,串聯灣區城市發展。
珠江口還需要更強勁的交通引擎。西接深圳,東連中山,當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就如伶仃洋中的一條巨龍。計劃明年通車的深中通道,建成后將是粵東粵西之間的便捷通道,打通“灣區主動脈”,有望進一步激活城市能量、協調區域發展。
翠亨新區成“明星地塊”
2017年底,深中通道橋梁工程項目建設開始進入實質施工階段。同一年,已在信息技術產業深耕十余年的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益昌”)看到機會,在中山注冊子公司,并得到了中山翠亨新區的支持。
2023年8月底,新益昌總裁辦主任袁茉莉站在中山翠亨新區的新益昌分公司,回憶6年前公司在這里邁出的重要一步,“當時公司發展很快,對于廠房的需求也在增加。之前我們在深圳寶安,企業租金和管理成本都比較高。”袁茉莉見證了新益昌在中山翠亨新區的快速發展,“現在在翠亨新區,(公司)超7萬平方米的產業園已經投產”。2023年初,新益昌拍下了翠亨新區首塊工業地,準備再建近15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新益昌,這家成長于臥虎藏龍之地深圳的高新技術制造企業,在中山翠亨新區找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天地。
中山翠亨新區新益昌科技工業園。
跟其他企業一樣,新益昌選擇翠亨新區并非偶然,深中通道的建設使得這塊熱土有了多種可能。中山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相對深圳來說有著明顯優勢。深圳的深水港、機場,又可為中山企業“走出去”提供諸多便利。在這樣的背景下,位于黃金內灣、緊挨深中通道的翠亨新區成為珠江口的明星工業地塊。
傍晚時分在建中的深中通道,深圳城市燈光清晰可見。
今年上半年,中山翠亨新區GDP總量達104億元,首次半年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12.7%。年中,深中兩地首次聯合招商,以翠亨新區為重點區域的珠三角首個跨越珠江口合作區——深中經濟合作區首次亮相。站在7層樓高的翠亨新區生產基地前,袁茉莉說:“深中通道的開通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機會,能更好地實現兩地優勢產業互補。”
同城辦公指日可待
“現在從深圳開車到中山要一個半小時,如果深中通道開通,半個小時就到了。”新益昌項目經理王騰對深中兩地交通同城有一些期待,“深中通道通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更加方便。”來自湖北黃岡的王騰已在深圳工作了9年。在公司搞設備軟件研發的他需要往來深圳和中山,大部分時間在深圳寫軟件代碼,由于設備的主要生產地在中山,也需要去中山做最后的機器軟件調試。
工作中的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騰。
經虎門大橋、從深圳開車到中山的這條路,王騰已經跑過了無數趟,沿路上偶爾能瞥見正在施工中的深中通道。從無到有,淡藍色的海面上逐漸出現一條細線,橋梁施工架設起的主纜索股成為王騰觀察深中通道建設的“進度條”。
“深中通道開通后,希望能不堵車。”王騰對虎門大橋的擁堵深有體會,粵西方向的湛江、茂名、陽江市民出入深圳必經虎門大橋,連接廣州南沙和東莞虎門的虎門大橋長期“超負荷”運行。他的期待是,八車道的深中通道通車,或許能大大減輕虎門大橋的交通壓力。
“無形的橋”已經架起
2015年12月21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出具關于廣東省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同意建設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至此,面對伶仃洋復雜的水文環境和繁多的交通運輸需求,這條跨江通道的建設方案歷經13年論證后,終于落地實施。
從中山向深圳方向眺望,深中通道猶如一條鋼鐵巨龍。
作為國家重大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工程,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的深中通道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它連接深圳和中山,更是粵東粵西之間的便捷通道,深中通道的開通將打通“灣區主動脈”,將為粵東西城市的產業升級、城市轉型注入澎湃動力。
2023年11月1日下午,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開始鋼橋面鋪裝。當天順利完成主橋左幅鋼橋面首次鋪裝施工,單日鋪裝面積達25772平方米。這是繼今年初中山大橋單日鋪裝兩創世界紀錄后,第三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鋼橋面熱拌環氧瀝青單日鋪裝世界紀錄。
目前,深中通道正全力推進沉管隧道管內施工及附屬工程施工,力爭11月下旬實現主線貫通,并計劃明年初完成全線鋼橋面鋪裝,為2024年建成通車創造條件。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的建設牽動著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的脈搏,大橋未通車,深中之間“無形的橋”已架起。
文字:南都、N視頻記者黃薇
視頻:南都、N視頻記者徐杰 伊凱文 黃薇 魏雄鋒 董梓浩 拍客 梁嘉俊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徐杰 伊凱文
編輯:黃薇、胡群芳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