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高新區位于東莞,坐落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腹地,南鄰香港、深圳,北靠廣州,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創新平臺,目前在全國高新區的綜合排名第25位,園區共有企業12569家,其中 “四上企業”共525家,上市企業6家,上市后備企業39家,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60家。圖為松山湖科學城。
2001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東莞設立了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規劃控制面積為72平方公里,其中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生態環境優越。2015年9月,園區成功入圍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初步確定“1+2+N”(一軸線+兩核心+周邊鎮)空間布局。目前園區規劃控制總面積達163平方公里(含東部工業園)。圖為松山湖風光。
松山湖正以“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創新全鏈條為“四梁”,以重大科技設施、重大科研平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型龍頭企業、高端創新人才、高品質城市配套、一流創新環境為“八柱”,搭建起筑造未來之城的“實施框架”。圖為松山湖園區。
發力重大科研平臺建設。2020年7月,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規劃建設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落戶松山湖科學城,東部工業園各項規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圖為中國散裂中子源。
加速打造一流創新環境。截至目前,松山湖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9家、新型研發機構30家、國家級孵化器14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7個。規上企業研發中心覆蓋率57.47%,R&D占GDP的比例為15.28%。累計擁有各類國家級人才75名,其中擁有雙聘院士21名,占全市100%,另有33名院士通過項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園區開展科研工作;。圖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
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集聚高地。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投入運營,將打造國際化、年輕化、智能化、生態化的“創新創業不夜城”。截至目前,園區內有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6名;市特色人才299名,占全市67.3%;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25個,占全市69.4%;東莞市創新科研團隊23個,占全市57.1%。圖為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
引進一流科技型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全信息技術產業,聚集了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重點拓展生物產業,引進了東陽光、紅珊瑚藥業等生物產業企業,聚集各類生物技術企業超過300家。大力推進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引進匯川科技、拓斯達等一批代表企業,形成了以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智能裝備企業為主體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圖為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
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擁有規上新材料產業企業15家,新引進新能源鋰離子電池封裝、高斯寶電氣、華潤電力分布式能源等項目。截至6月底,園區工商注冊各類市場主體達13987,其中企業占比89.86%。擁有上市企業4家,上市后備企業達39家,居全市首位。圖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分子材料研究團隊研發人員在實驗。
推進高品質城市配套建設。園區擁有8平方公里湖面、6.5平方公里濕地,綠化覆蓋率超過60%。聚集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了從幼兒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鏈條。東華醫院松山湖院區正式開業,建成“一中心多站點”社區醫療衛生體系。加快推進北部TOD、松山湖中心站TID、南部城市復合中心等產業融合功能區建設。圖為松山湖園區。
持續增強園區軟實力。華為開發者大會連續三屆在松山湖舉辦,連續兩屆作為亞馬暨莞馬終點站。成功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入選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一批“國字號”牌子落入園區。圖為華為歐洲小鎮。
部分圖片來源: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