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圳!深圳!
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近日再次成為世界焦點: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將在深圳舉行;而就在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意在推動改革開放先行地深圳經濟特區邁向更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歷史的年輪,總會在標志性節點上鐫刻永恒。
1987年,深圳市中心區原貌。圖中左為福田村、崗廈村;右為中心公園、蓮花山公園和田面村。
1986年,著名的蛇口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1982年,建設中的深南大道,西往東方向。
從40年前誕生時起,深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勇于突破思想觀念的桎梏、利益固化的藩籬,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條新路,有力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1989年,深圳蛇口凱達玩具廠下班的女工。
深圳經濟特區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座由中國共產黨一手締造的創新型國際化城市,凝結著無數“拓荒牛”的智慧和汗水。
這是一座勇立潮頭的奮斗之城——
人們還記得,從蛇口發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響徹全國,標語牌至今仍立在深圳時間廣場;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在這里敲響,拉開土地制度改革序幕;深圳證券交易所在質疑聲中呱呱墜地,經濟特區自此有了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撐。
人們還記得,建設初期,大批人才涌入這座創新之城,繪就“孔雀東南飛”的美好圖景;2萬余名基建工程子弟兵開赴深圳,用青春激情鋪出一條條馬路,筑起一棟棟高樓……
2020年8月,云端上俯瞰深圳市區。40年來,深圳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擁有200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都市。
這是一座快速崛起的活力之城——
正如人們所愿,從蛇口到前海,從“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三天一制度”的前海創新,深圳這個曾經的邊陲農業縣,如今巨變為常住人口1300多萬、每秒創造超過8.5萬元生產總值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2020年8月,建設中的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高樓拔地而起。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2020年6月,平安大廈、京基100、地王大廈交替成為深圳市的地標,最早期的地標國貿大廈縮落在左側建筑群中。
2020年6月,入夜的鹽田港燈火通明,它是世界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
正如人們所愿,深圳從沒有摩天大樓到高樓林立,國貿大廈、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等地標建筑不斷刷新“中國高度”;今年8月,深交所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在資本市場改革上再次先行一步;“來了就是深圳人”,無數海內外高端人才、高新技術企業在深圳灣創業廣場、華強北、粵海街道等地集聚,這座曾經的“世界工廠”,如今儼然成為“中國硅谷”。
在廣東,與深圳一同成長的經濟特區,還有珠海、汕頭。
1991年,正在建設中的珠海香洲灣情侶中路。
80年代的珠海拱北口岸原聯檢樓。
1984年,汕頭迎賓路,兩旁是大片農田。
1989年,正在建設中的汕頭海濱路。
走進珠海拱北口岸廣場,“珠海經濟特區好”7個大字惹人注目。從九州港起航,珠海打開對外開放之門擁抱世界。這個曾經“一條街、一盞紅綠燈、一家百貨商店”的小鎮,逐步蝶變成為一座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如今,雄偉的港珠澳大橋串起伶仃洋兩岸,深珠通道藍圖初現。
陽光下,汕頭地標“升騰”雕塑熠熠生輝。從1.6公里的龍湖荒灘起步,汕頭的特區夢在奮斗中騰飛。一批又一批華僑華人回鄉投資興業,不斷升級的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港口成為汕頭聯通世界的“窗口”。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改革開放永不停步,機遇與挑戰永遠并存。
2020年6月,汕頭東海岸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2020年6月,汕頭小公園中山紀念亭,“戲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動在此上演,吸引眾多喜愛潮劇的市民前來觀看。
觀天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深水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亟待構建。
一橋飛架三地,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使得粵港澳三地聯系更加緊密。
2020年7月,珠海橫琴新區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肩負新時代重大使命任務,深圳、珠海、汕頭唯有堅定信心、堅定信念,堅持不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情,展現經濟特區的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方能不負黨和人民所托,在南粵大地續寫經濟特區的榮光。
【統籌】羅彥軍 秦文綱 趙楊 曹斯 曾強
【圖片】江式高 何華景 馬卡 張由瓊 董天健 吳明 朱洪波
【視頻】張由瓊 姚志豪 董天健 吳明 朱洪波
【剪輯】莫麗婷 王俊濤
【文字】王聰
【海報】譚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