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我國第16個“全民健身日”。夏日炎炎,抵擋不住人們的運動熱情。
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內,球類運動愛好者們揮汗如雨;佛山市游泳館里,青少年游泳培訓如火如荼;深圳蓮花山公園前的草坪上,飛盤玩家追逐競技……巴黎奧運會火熱進行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全民健身熱潮與奧運精神同頻共振。
“今年是國際體育賽事大年,隨著奧運會等國際賽事的舉辦,消費者對于運動的熱情顯著提升,不少熱門單品上架就‘秒空’。”迪卡儂中國副總裁王亭亭對此頗有體會。“中國體育消費取得了爆發式增長。”她指出,歐美等傳統市場經歷了較長的發展培育周期,中國的體育消費市場“爆發力”更強,在短短數年內呈現幾何級增長。
1994年,迪卡儂在中國開啟生產采購業務,迄今已有30年。自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體育產業飛速發展,不僅為這家法國企業提供了廣闊舞臺,也見證了其作為積極參與者的角色。不久前,迪卡儂全球CEO芭芭拉·馬丁·科波拉強調的“在中國,為中國”理念,表達了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的信心。
【對話】
大灣區生產要素與產業鏈條完備,體育消費市場成長性高
記者:今年是體育賽事大年,精彩的體育賽事背后蘊藏著巨大商機。您觀察到中國的體育消費市場近年來有哪些新趨勢、新變化?
王亭亭:近年來,隨著眾多國際賽事的舉辦,中國消費者對運動的關注度持續提升。除了傳統的大眾項目,新興運動也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視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槳板、自行車、飛盤等新興運動,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帶來了很多商機。這對于我們體育產業,尤其是體育產品品牌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機會。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市場有哪些獨特性?
王亭亭:大灣區的體育市場特點鮮明:消費力強、市場活力強、年輕化趨勢明顯、潛在客戶基數大且持續增長。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體育需求快速增長,我認為這也為大灣區未來的體育消費市場奠定了更穩定、更具成長性的消費者基礎。
另外,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體育場景的呈現。近幾年,大灣區在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為居民營造了很好的運動體驗場景;同時,隨著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國際級場館改造升級、逐步投入使用,將有效提升市場活躍度和消費力。
依托消費力和消費場景這兩個重要因素,大灣區的體育消費市場成長空間巨大。對我們而言,要努力把握機遇,乘著市場的東風實現更好的發展。
記者:迪卡儂目前在大灣區的產業布局如何?
王亭亭:迪卡儂和大灣區市場的淵源很深,早在創立之初,我們在全球的第一個生產合作伙伴就是在中國香港,并逐步發現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活力。1994年,我們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第一站就是廣州,在此開設了第一個生產采購辦公室,并決定從零售商轉型為全產業鏈的體育產業經營者。
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產要素與產業鏈條完備,這里是迪卡儂生產合作伙伴和潛在合作伙伴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初創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眾多。在進行新產品研發設計時,我們可以在大灣區內找到各細分領域的優質企業,高效實現產品創新和創意落地。
目前,迪卡儂在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100家深度合作伙伴,覆蓋了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近年來,我們更加注重在新興運動和高科技體育產品方面的布局,特別是可穿戴設備領域,如智能穿戴運動手表等,通過迪卡儂全渠道、全產業鏈的優勢,將產品推向國際舞臺。
將大灣區作為創新實驗場 加速拓展全球市場
記者:接下來,迪卡儂在大灣區有怎樣的發展計劃?
王亭亭:體育產業在中國仍是一個值得開發的萬億級市場,尤其是大灣區擁有的市場潛力在全球并不多見。
接下來,我們將抓緊新賽道、新機遇,緊跟大灣區新興運動市場的發展趨勢,尋找新的機遇和發力點。其次,大灣區具有極好的創新孵化土壤,讓設計創意迅速成為產品現實,我們希望借助這一優勢,讓更多新技術在新產品中得到運用。
因此,希望能將大灣區作為我們的創新實驗場,實現迪卡儂相關孵化項目的突破,并積極收集市場和消費者的反饋,進一步加快新產品拓展全球市場的速度。
記者:對于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大灣區的法國企業及其他外資企業,您有什么經驗和建議分享嗎?
王亭亭:粵港澳大灣區是企業投資與合作的沃土,任何開拓這一市場的企業都有機會成為彼此的合作伙伴。
相較于其他發展時間較長的傳統市場而言,中國市場迭代速度快、要素齊備。特別是在大灣區,市場空間廣闊,待開發的賽道多、潛力大,即便對于已經在此投資的企業而言,仍有許多值得合作開拓的空間。此外,在大灣區,企業可以通過合作實現更短的研發鏈路,并獲得更快的市場反饋,極大提高了企業經營與創新的效率。我們也期待更多的體育產業相關企業和機構來到大灣區市場,共同開拓新的市場空間。
【文字】南方+記者 唐亞冰 唐子湉
【出鏡/腳本】GDToday記者 周紅豆 實習生 陳玉婷
【攝影】GDToday記者 鄧穎恒
【剪輯】GDToday記者 區楠英
【設計】張昶
【統籌】吳哲 胡南 張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